一个
你缺的是朋友,不是朋友圈里的朋友。s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他的朋友圈几乎没有单人照,每天都和不同的密友自拍。真的好像S天生就有调动气氛的天赋。无论是一起唱歌,还是一起吃饭,他总能迅速预热现场,中间还能冰释前嫌。
前一段时间,福州举办了青年运动会。他去做志愿者,认识了一堆新朋友,穿着绿色的小水果衣服在田边上跳上跳下。
在这个算不上一线城市的城市,每当有大型活动的时候,S都会活跃起来。他的朋友圈成了某都市报的活动版块,实时播报城市的各种动向。
每次扫他的朋友圈,都觉得自己不配和他在一个城市,很惭愧。
二
l朋友完全不一样。我话少,不喜欢热闹,不谈对错,平日里一脸落寞。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在争班长,争团支部书记,他却承担了一个“劳委会委员”的苦差事。
我们并没有很深的交情,因为一起上过选修课,一周才见一次面。课间无聊的时候,会经常聊些私事。
毕业后我们很少联系,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他让我猜他在哪里。
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他坏笑着偷了我的话:“啊哈,我就知道你永远也猜不到,我在贝加尔湖的岸边!”
然后他对自己说,大学的时候,网上有个帖子流传很广,说人这辈子一定要坐一次去俄罗斯的铁路。当时选修老师对糖代谢垂涎三尺,我一脸兴奋的拿给他看。结果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糖代谢示意图。他没有背,而是一路记住了群山、草原、白桦林、贝加尔湖,他想来。
各种细节他都记得比我清楚。
他说,俄罗斯女人都比你大,哈哈哈。
我说了,出去。
没有怜悯,只有一颗温暖的心。
三
有一段时间,朋友圈流行一个集赞活动,S君连续发了很多,然后毕恭毕敬地发给自己的朋友,请大家帮帮他。
那时候我工作不忙,写的稿子也不多,却连溜进他朋友圈的欲望都没有。
有一天我去吃大餐,S先生正好也在,忙着跟我抱怨朋友圈赞数总是不够。
我大吃一惊:“凭你的人脉,我还以为你早在第一天就存全了呢。”
他苦笑着说:“没有,我每次集赞都是群发两三次。最后都不好意思再发了,还是没攒够。”
我没有心虚的回应,怕他几次提到我没有参与的事情,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拐弯抹角的影射我。
l偶尔发“求赞,求转发”。我点开的时候,下面已经有了他的留言:谢谢你的帮助,我的赞就够了!
挥霍
从关系上来说,我无疑更熟悉s先生,在大学时代,我们一起策划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社团活动,一起通宵达旦地工作,写策划,拉赞助,弄得我们两眼通红。一起会议结束后,喝大酒,分享成功的喜悦。
但S先生似乎对整个世界都很熟悉,他的世界不缺我。我不是唯一一个和他彻夜未眠的人;我不是唯一和他喝多了酒的人。
他的发态,永远是我不认识的人,永远是我没见过的风景。他和新朋友出去玩,拍的照片里的笑脸都是我不认识的人。他的情感多么丰富,却没有一丝我的痕迹。
君S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哪怕只是一个很弱很微不足道的存在。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对爱和关心的根深蒂固的占有欲是如此的极端和自私。不得不承认,除了爱情,友情也是排他的。
这不值得宣传,会成为任何一种先发制人或犯罪的诱因。但不应受到批评。充其量只能算是上帝造人时不小心搞的恶作剧。
我们都想成为别人的唯一。如果不能,我们想至少比别人特别一点。
就像L对我一样:当我看到贝加尔湖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你。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心里有一个月牙形的湖,和别人比起来。
有时候赢得人心很简单:甜言蜜语不需要太多,只是一句无力的关心就是友谊最可靠的见证。
五
我也犯过S的错误,误以为经营好朋友圈,经常得到别人的称赞就是社交女王。其实那些赞的意思只是“你的生活很好”或者“我看过了”,而不是“你过得怎么样”或者“我好想你”。
给你的朋友更多关心和体贴的问候。两个人拥有的专属回忆,远比摇曳的朋友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