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上聊天,在酒桌上,我常常感觉到,有些朋友,他们的认知水平基本上是在学生时代的课本里圈定的,他们对真理充满了N多的信心。
我对这些朋友没有任何伤害的意思,他们中的一些人友谊很深。 我只是担心:你相信《易经》很正常,但说它本质上也是唯物的,那就没必要,也很牵强。
类似的经历很多,有几句很刻薄的话从心底冒出来:你脑子里的那些东西,就像拖着辫子的前清朝的老人,还有咸阳坑里已经褪色的兵马俑...不仅内容需要刷新,系统也应该升级了。
这些话终于没说出口。 不是怕出口伤人,而是知道自己说的话没用没用。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即使是朋友之间,很多问题沟通的难度也不亚于李白诗中的蜀道。 我记得有个社会学家做过一个分析:人只接受符合自己思维模式的意见,否则就会被厌恶和排斥。
林彪曾经说过:“少说话,多读书。 不要说不懂的话;真的懂,没必要说。 所以,能说的多是无聊的重复。 “当然,林彪同志怕什么,主要的应该是他自己的话。
最近,读理查德·费曼的《科学的价值》引起了我的许多联想和回忆。 几个字一直憋在肚子里,然后翻腾起来直要冲破喉咙。
大概是“随便说点什么吧……”,能让人舒服,符合正义和人性。 我想想,写作可能也是一种方式。 三个人从六个面说出来,别人不听是不行的。 写出来。人们可以看到它,自然也想看到它。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想看到都没关系。 我喜欢自言自语,但我该怎么办呢?
II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犹太裔美国科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参与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制,也是提出纳米概念的第一人...
《科学的价值》虽然只是一篇短短的演讲,但是信息量是巨大的。 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是,既有科学家特有的智慧和严谨,又有作家和诗人的想象和浪漫。
这篇文章不仅充满了诗的语言,还包含了诗的形式——那首嵌在文章里,由一个自然科学家写的自由诗,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作者的文学情结表现在文章中:“科学是人们在讲座中接受的,而不是在诗词歌赋中接受的。 这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科学时代。 “于是我想:没有想象力和激情,光靠逻辑思维恐怕成不了大科学家。
当然,这篇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充满了科学家的真知灼见。 作者把科学的价值总结为三点:
-在实践中,科学具有“产生巨大影响的能力”,能够“制造许多产品,做许多事业”
-在思想方面,科学“提供了智慧和思辨的享受”,“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念”
-从方法论上,科学启发人们“承认自己的无知,并给质疑留有余地,这两者对任何发展都至关重要。”
科学实践的“能力”是传统教科书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邓小平宣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种认知,大概是国内很少争议、被广泛接受的共识。 这种无与伦比的科学能力,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鼓励“大众创新”的原因,也是美国对华贸易战开打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明,无论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社交娱乐,都是建立在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的。
三
思维从来都不是无价的。 罗丹的《思想者》雕像感动和震撼了无数人。 思想是人类最神奇、最伟大的特性,它让我们远离动物王国,让生活更加高贵、精彩。 现代文明,包括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人类思维的结晶
理查德·费曼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不仅强调思维结果——科技成果的重要性,还强调思维过程——每个人“智力思辨和享受”的重要性。 而且,在他看来,这个过程甚至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是让各种各样的人都能享受他们想做的事情,那么科学家对思辨知识的享受将和其他事情一样重要。
这种“让各种各样的人享受他们想做的事情”被马克思表述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也是共产主义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社会理想。
一百多年来,人类为探索这种理想的社会实践付出了巨大而痛苦的代价。 虽然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如何实现,至今没有确定的答案。 但这个理想本身还是有吸引力的。
一个人能够自由思考,自主选择,“享受自己想做的事情”,显然是值得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宝贵人生目标。
不是说物质享受不重要。 一杯接一杯地呼唤宋,我们还有多少日子?我认为,每当有一些条件的时候,你不应该过得很悲惨,而应该自信地享受生活。 我也明白,人为了赚钱,为了财务独立,吃苦耐劳,不吃苦也能享受。
然而,精神追求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 我记得一个未来学家说过:人和猪的区别在于,人需要时不时抬头看看天空。
四
理查德·费曼明智地将“思辨知识的享受”推出科学家的小圈子,传播给像我这样没有受过科学系统教育的普通人:“有些人可以通过阅读、研究和思考获得这种享受”
我还记得小时候,读到一篇好文章,一首妙诗,总能感觉到眼前一亮,胸中涌起一股暖流。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感动和激动的情绪中。 当我想透了某件事,悟到了某个道理,那一瞬间我觉得豁然开朗,就像一个人在爬高楼,眼前无比通透开阔:好远,云淡风轻...
人在享受精神愉悦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并不亚于享受物欲和肉欲。 而且,相对于物质享受,能享受到精神的人应该数量更少,层次更高。 一个只会低头挖食的男人,进化到了懂得抬头看天,于是拉开了一个首都男人与猪的距离。 在这个距离上,不同的生活形态将人群分为N个等级。
丰子恺曾粗略划分:人生如三层楼房。第一层是物质,第二层是精神,第三层是精神。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住在一楼,一生都在忙于奢侈品。学者、艺术家等少数人拒绝做本能的奴隶,即专心学术文化,少数人还不满足于二楼,爬上三楼去探索人生的真理。
一个民族真的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这对国家的进步至关重要,包括科学和文化、政治和经济等。
这种民族精英,对于大众来说,是一种太遥远而不敢想甚至不愿想的东西。 但我还是坚持:一个人至少要明确值得追求的导向,活得越清晰越好,不要真的活成了电影《无贼世界》里那个愚蠢无知的根。
五年计划
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嘲笑傻根的人,在别人眼里不一定是傻根。 正如罗伯特·罗兰所说,“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智者满腹疑虑,而在于愚者深信不疑。”
人类认知系统的形成与教育密切相关。 《科学的价值》指出:“坏的和好的也可以教;教育也有很大的善恶能力。 根据发生认识论,人的认知结构在14岁时是固定的,大多数人很难在一生中做出重大改变。 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未来做出一些改变。
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心智和眼界。 有一种说法,人的认知可以分为九个层次。 站在不同认知高度的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相互交流也有障碍和困难。往往,他们只能互相倾诉。
提高认知水平不容易,改变认知系统更难。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自觉地超越原有的教育框架体系,突破自我认知结构的局限,即使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也无法走出混沌无知的误区,成为思想广场上闻风起舞的群体中的一员而不自知。
当然,成年人的认知系统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 美国人观察了朝鲜战争中战俘的思想变化,总结出“洗脑”的概念 相信经过大量的教育和灌输,人的认知系统是可以改变的
而且,认知系统除了被动变化,还有自我的主动变化。 这些变化大多经历了外界的巨大刺激,自身也经历了沉重而痛苦的反思。 文革中林彪事件如何震撼和改造自己,很多人都有记忆。
我一直对自己不自信。 我关于现代科学的常识不可能来自最新的科学前沿,而是来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编辑推出的一套“首推系列”,这套书在我的书柜里躺了20多年。 不排除书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也不排除自己的认知。有很多过时的,错误的东西。
认知永无止境。 科学的发展不可能停滞不前,人类的认知只能永无止境。 如果不愿意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不断的刷新,不断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