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部队的时候,知道战友释永乐学了雷锋的名气,也没太在意。 我从部队回来后,一个战友见到我,问我:“你还记得你的战友释永乐吗?”我说“记住” 然后,他兴高采烈地说:“他现在很棒。学雷锋,在总参通信部成名,上解放军报,被护送进军校,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我不禁大吃一惊。 因为军队和地方的隔阂,关于他的情况不得而知。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和微信的谣言,又掀起了一股同志学雷锋的热潮。
前阵子在战友微信“一群好友深陷战局”的朋友圈里漫无目的的浏览,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名字“释永乐”。我赶紧在战友圈子里按了一行字:“释永乐学雷锋出名。 ”战友回答:全通信部门的名人。 我一看到就赶紧在网上搜了一下,不知道。我一搜,吓了一跳,一连串的标题跃入眼帘:“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全军学雷锋优秀青年”、“总参学雷锋标兵”...有很多故事可以介绍。我会先记住这些标题。 我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名字重的多了去了。是另一个“释永乐”吗?我揉了揉眼睛,然后专注地看着照片。我仔细看照片的时候,眼睛有点湿润。30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能依稀看到他的样子。他还是那么英俊潇洒。与30年前不同,他的胸前挂满了勋章。 真的是他:我的战友释永乐,不,我的战友“活雷锋”。这时,我和释永乐的经历浮现在眼前:
我和我的战友永乐发生了关系。 三十五年前的冬天,我和释永乐同一天从山东平度、乳山两县参军。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我们和部队一起在济南火车站集合,乘车去部队驻扎的许昌。 当我们到达部队时,我们被分配到一个新的连队。他在第一排,我在第三排。 当时都是刚踏入部队火热生活的小伙子。他们思维活跃,热情奔放。他们觉得部队里的一切都很新鲜,他们也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不是,刚入伍没几天,我组织了一次全连篮球赛。释永乐组织了一排篮球队员,我组织了三排篮球队员打。 在赛场上,我看到了一个帅气的身影。他优美的动作和娴熟的球技让我刮目相看,也让我成为一个四岁的少年。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的是新兵连队的第一场比赛。 赛后,我问他叫什么名字。就是在这场小小的篮球赛中,我认识了释永乐。从那以后,比赛自然变得更加频繁。
新兵连结束后,施永乐被分到汽车公司,我被分到八连。 因为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又是同一天入伍,同在一个新兵连队的战友,所以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隐约觉得他和雷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从没听他说过帮别人做好事,后来才知道他是故意回避。 随着部队常年外出到云南、广西、陕西等地执行作战和通信建设任务,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我们只是从我们的同志那里相互了解。在我即将退伍的时候,我听说他很有名。
因为我和释永乐的缘分,所以特别在意他。我从各大媒体上查询了他的事迹,看了央视采访他的短视频。我感到极大的鼓舞,击中了我的心。 我想,都是同年入伍的战友。为什么释永信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他却不能?从释永信身上看到了雷锋的影子,思绪随着媒体的报道卷起。
在某媒体上看到一句经典的话:“学雷锋,永远快乐!”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解释了释永信的名字和他的人生真谛。 名字或许只是巧合,但传播雷锋文化是释永信刻意而执着的追求。
说到战友向雷锋学习的历史,要追溯到他入伍前的历史。 上小学时,释永乐得知村里有一位72岁的沙老太无人照顾,便主动承担起挑水、打扫卫生等家务,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参军。 即使参军后不能照顾老人,但他总是时不时寄钱,写问候,直到老人去世。
施永乐参军后,在绿色军营里,沿着雷锋的“足迹”走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他参军来到河南许昌后,遇上了当地的洪水。史永乐看了觉得很难过,就把省下来的35元津贴(当时军人每月津贴只有8元)收起来,用“蒋丰”的笔名寄给当地政府,帮助救灾。 使用这个化名是因为“江”是他母亲的姓,“冯”是雷锋的名。 从此,战友释永乐向雷锋学习,但不能接受。
1985年,石永乐从报纸上得知战斗英雄王光华的感人事迹后,决定为战友们履行未竟的孝心。 当时,他以“光华”的名义给王光华的父亲寄钱和信。八年后,他坚持关心和帮助老人,如果他们需要什么,他会及时送来。 老人生病后,身体越来越差。释永乐还专门请假去看望老人。初次见面的“父子”痛哭流涕,老人不停地说:“我儿子回来了。” 那段时间,他每天陪着老人,帮忙做家务,陪老人聊天。天气好的时候,他把瘫痪的老人背到院子里晒太阳,晚上帮忙洗澡按摩。 几年后,老人病重去世。释永乐按照当地习俗为老人去世,拿出500元钱料理后事,尽了儿子最后的“孝心”
在部队期间,释永信照顾了20多名军烈属、五保户和瘫痪病人,资助了20多名失学儿童上学,为多个省市的灾区和烈士家属捐款捐物80多次。
2002年,已经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中校军官的师永乐,辗转于二院23所,依然坚持学雷锋。 那时候我上下班路过公交车站,经常会看到一些老人、小孩,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人,很吃力地等着公交车。于是他想帮助他们,于是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辆二手车,在途中免费送他们到目的地。 就这样,他也找到了学雷锋的新途径,走上了工作之余“全职”学雷锋的道路,一走就是14年。
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他,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走过每一个车站,等车的人都跟他打着“雷锋车,路上免费”的招呼,却只默默回答,甚至骂他骗子。 于是,释永乐在车后窗贴了一个鲜红的雷锋头像,写了委托人和电话,在车门上写了“向雷锋学习”,在前挡风玻璃上贴了一个写着“雷锋车”的黄色牌子。 这样,真正着急等不到车的人,才有勇气坐他的车。 “真的不要钱?”到了目的地还要再问一遍,在确定不要钱之前不能相信他。
14年来,超过16000人乘坐过释永信的雷锋车。他送过老人,送过孩子,送过急着上班的员工,送过急着上学的学生,送过伤病的急救人员,送过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送过外国友人,送过迷路的外地人。他几乎遇到过各种情况。用他自己的爱,他让每个人 他保存着12个印有雷锋头像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曾经骑过雷锋车的路人的留言。 有的人坐公交后到处“宣传”他的“活雷锋”免费车,有的路政员主动帮他招呼人。 有一次,我拉一个老人去北京西站。当我停下来的时候,我被交警拦住了。所有的罚款都开了,老人却不干了。他问为什么要惩罚他,为什么做好事要惩罚他。后来交警了解情况后撕毁了罚款。
当被问及能坚持这么多年的“秘诀”时,释永信说,虽然每个月会花几百元油钱,路上的时间会更多,但开雷锋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给他人带来了便利,也让他感到很快乐。 他总是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不理解和疑惑,他认可一件事。学雷锋肯定是好事,我什么都不要。那么多乘客留言鼓励,你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在与雷锋的前战友乔安山见面后,老人肯定了他的做法,并鼓励他坚持下去。 这么多年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大家心中建立了口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释永信就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他到中南海参加学雷锋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巨大的荣誉面前,释永乐始终保持平常心,一如既往地向雷锋学习;面对名气,他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从来不留名。 他总是在留言簿上写“江枫”“解放军”,在雷锋的车上写“雷”。他愿意做人民的“活雷锋”。
前段时间我把他的故事发到了战友圈和朋友圈,并补充道:这是军队的荣耀,也是战友的骄傲。有的同志甚至配发了照片,真的是图文并茂,图文并茂。在战友圈子里引起了轰动,战友病毒式传播,效果真的不小。我在战友圈子里学过一次熟悉的“活雷锋”。
乔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