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岚
胡云林(方舟)是我在西北大学的老同学。他于1957年夏天入学,1961年秋天毕业。他是四年真正的同学。 毕业后他留在陕西当记者,我回浙江教书。 2004年的同学聚会,我们在西大招待所共住一个房间,总有说不完的话。 将近六十年了,虽然后来我们在两个地方工作,但是心还是连在一起的。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网上见面。
上大学的时候,他总是穿着河南中牟老家带来的中国土布衣服,脚蹬布鞋。 他学习刻苦,爱好广泛,尤其喜欢鲁迅的作品。他经常去二手书店搜鲁迅作品的单行本,后来差不多收藏了一套鲁迅全集。 另外,我热爱古典文学,自己也写诗。 学习成绩优秀,是班上的一员。 他和同学相处融洽,平时不谈恋爱,也从不去礼堂跳舞。 但是志存高远,经常和大家分享我的志向,希望以后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 他是一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孩子,也是那个时代追求进步的阳光大学生。
2013年,他出版了《我的家乡刺梨》散文集后,开始写新的散文集。 当时他跟我说稿子写完了写个序言。 对于老同学交给的任务,我自然是责无旁贷。 最近收到了他的散文集《一抹彩虹》的手稿,我一篇一篇地仔细阅读,感觉很亲切。 一边看书,一边写下自己看完之后的想法。 虽然我们的经历有些不同,但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却大同小异。 我不能说的,他用笔写了出来。
云林的新书共72本,分为八个系列:《雕像》、《落英樱花》、《一藤之长》、《山脊》、《失乐园》、《荷塘秋韵》、《宁母平遥的远古》、《生命密码》、《心灯》。 大部分文章是作者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但也有许多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 作者品味生活并从中保存美。 作为幸运的第一个读者,我顺着作者的话,回望他曾经走过的路。 我重温了他的童年,游历了他的豫东老家,仿佛看到了他的父母和他的亲戚姐妹;我跟随作者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后,才认识了他的很多同事朋友,他接触过的很多普通的乡亲,以及宝鸡山野及其周边县市的农村和城市变化。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父母、亲人、朋友、同事、老乡的深情、友情和爱,对豫东故乡和主要工作地的深深眷恋和赞美,细细咀嚼生活中的一切,在审视中发现美好的东西,保存下来,与读者分享。 我对云林的新书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审美与抒情的结合。 看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千千有成千上万的东西,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 胡云林的散文充满了美丽的作品,包括关于豫东农村的作品和宝鸡及周边城市的新景观。 但作者眼里心里最美好的还是美好的人情。 在作者的作品中,审美与抒情融为一体。 我最感动的是这本书的前三个系列。他写出了亲情、友情、爱情的篇章,以美感打动人,以情感打动人。
如书名一样,《一抹彩虹》是全书的大纲。 题目充满诗情画意,全文是典型的审美与抒情的结合。 作者的笔记本中有一本保存着60多年前临摹的一首诗。 “云、彩虹、水滴和阳光突然变成一幅华丽的图画。 虽然当时我并不明白那首诗的深刻含义,但我还是视之为珍宝,珍藏了很久。 现在再翻看一遍,不禁深思,感触颇深。 ”从这首诗里,他想到了自己一生走过的路。 一路上关心他、帮助他的是“父母、老师、同事、亲戚、朋友” ”作者个人觉得自己正踩在诗中提到的“一抹彩虹”上。然后它们是这条路上晶莹的水珠,它们反射着太阳的七彩光芒,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 作者举例说明了父母、老师、同学、妻子在人生各个阶段给予帮助的感人故事,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被老同学的真情所感动。
我也很欣赏第一个“雕像”:
“记忆中的‘雕像’站在消失多年的古城墙上。在漫长的60年后,它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心中:一个高大的身体,独自站在那里,见证我的存在。 每次回头,她的身影都是由大变小,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 她是我的母亲。
这是作者做的一个雕像,上面写着送给母亲的话。 我妈从小就站在村里的墙头看着他上学。 后来作者结婚生子,她帮忙带小孙女,为孩子辛苦了一辈子。 雕像是爱美的象征,永远感动世界。 正如作者在另一篇《蛇鸟大战》中所说,“敬畏母亲,爱母亲,是永恒的主题,是德性的基本原则。
类似的作品还有《父亲的遗愿》。 作者的父亲曾经让作者高中毕业去学医,但作者一直为放弃医学去学文学而感到愧疚。 后来孙子弃文从医,实现了父亲生前的遗愿。 传递作者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关爱。 《悬崖前的选择》一文写道,作者的两个女儿先后下岗。他和妻子支持两个女儿考上了省广播电视学院的新闻专业。三年后自考毕业,都成了记者。 他们对女儿的爱变成了女儿学习的动力,上一代父母的爱传到了作者身上,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作者写友谊的作品,最成功的是一根藤的长度。 一个姓秦的农村男孩给笔者讲了一个上一代两个农民之间友谊的故事。 一根长在山上的甘蔗有60英尺长,要60年才能长到这个长度。 年轻人用这个比喻友谊。 作者感叹:“真诚的友谊应该天长地久!”
作者在《爱的节奏》、《鲁花的深渊》等作品中写下了农村爱情故事。他赞扬了农村的纯朴爱情,探讨了爱情的新发展。
作者在《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氛围》中指出:“艺术靠什么打动人,感染人?是感情和作品营造出来的浓郁的情感氛围。 “这的确是他散文中审美与抒情相结合的体验。
二、历史与自传的结合 读作者的散文,你可以在字里行间发现中国的悠久历史,也可以隐约看到自传式的身影。 在作者的笔下,很多古老的历史地名和历史人物的故事都在不经意间被带了出来。 《七星河记》中的周元遗址,《追思鲁公》中的东汉中牟县令鲁公,《入》中的东汉大学者马融,《园恋》中的杨迪赐姓,以及《山川秀美》中的唐代杨贵妃故里故事等。,都给作品涂上了斑驳的历史色彩。
我喜欢看传记。云霖的这本散文集就像他的一本坦率的自传。 作者的个人历史,几部作品。 由此可见,作者出生于豫东中牟县。他的父亲不仅是个农民,还是个木匠,可以帮别人盖房子。 他有四个兄弟姐妹,解放后都事业有成,弟弟也是记者。 我姐姐很早就当工人了,她挣钱帮他读书。她曾经给他一本反都灵理论。 从作者的小学、中学、大学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年龄。 作者具体的个人婚姻、工作单位变动、工作经历、同事关系、退休前的生活、个人爱好等。,也是自然描述出来的。 作者并不打算写自传,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经历来揭示自己的真实性格。
作者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养成了勤劳自立的性格。 工作后,家里没有家具。在《学做木匠》一文中,他想起父亲学过木工,54岁去世,却留下了两件木工工具。 他自己买了木材和新工具,但他只是自己做了橱柜和行李箱。 在作品中,作者总是同情无助的人们,尽力帮助村民,并不时透露出他作为一名公仆的正直。 《洒坏了荷花》写了一个叫马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作者责怪自己没能帮助她。 《爱的节奏》里,写的是作者曾经做过媒人,帮一对农村青年牵线搭桥。 在《缅怀鲁公》一文中,他以“平坟式”为例,反对城市化工作中某些人的强行指挥式。
当他退休的时候,作者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他出版的《故乡的玫瑰》标志着他从新闻工作到文学创作的成功过渡。 他在《77岁的境界》一文中说:“一个人摆脱了名利,才是真正的自由。 “从那以后,我的嫉妒离开了我,没有了个人敌人。 ”“长寿离不开幸福。 快乐的人可以长命百岁,而一个整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人很难长命百岁。
在漫长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揭示了自己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这样的作品让读者觉得特别可信,特别可亲。
三、哲理与故事的结合 我们说的哲学,不是指学术概念的哲学,而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但这些感受和感悟一般都是有启发性的。 故事通常是指某些情节生动的事件,往往与人物联系在一起。 云在这本散文集中的作品,往往将哲理与人物故事结合在一起。 比如作者在《强颜欢笑饱含泪水》一文中说:“人世间最深的痛苦,往往不是心碎的哭泣,而是强颜欢笑饱含泪水。 这是我春节看昆曲《梁祝》时的深切感受。 “这种生活感觉是富有哲理的。 并且作者在作品中讲述了三个故事,就是有力的证明。
再比如《幸福的魅力》。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他家中秋节前后的故事,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孙女拿出一块巧克力塞给爷爷吃的情节,让作者觉得很开心。 他写道:“《后汉书》曾记载‘不能再学政事,而当孙子’。看来‘抱孙子’自古以来就是退休老人的一件乐事。 这种快乐的魅力,我现在深深体会到了。 “后来又写到一家人共享月饼,两个大学毕业的孙子孙女实现了工作的喜讯,让作者感受到了更具体的幸福:“我心里的这块石头也落了。 两块石头一走,我就觉得轻松了。 “安逸的生活是幸福的”,这是一句老话,也是一条真理。 “幸福”是一种基于具体事物的有形感受。 这是我在这个中秋节悟出的一个真道理。 “这个从日常生活中悟出的道理,简单而现实,容易被读者认可和分享。 再比如《生命的极限》这篇文章,讲了古今中外三个精彩的故事。作者提炼出自己的哲学:“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极限,都会在不断的挑战中被突破和刷新。 突破旧极限不等于死亡,新极限会在不断的突破中产生。 所以,敢于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挑战生命极限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中坚力量。 “读这样的散文,既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 精彩的故事总是令人难忘的,读者通过与作者一起享受生活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四、优美的散文与诗意的心的结合 在我的印象中,散文应该是美的,有优美的语言和结构,同时又有诗意的心和诗意的意象魅力。 林散文集语言通顺,注重修辞运用,结构精心设计。很赏心悦目,也很容易读懂。 《田埂,消失的天堂》作者写田埂的物产丰富,孩子和大人捉鱼的享受,是为了写豫东农业合作化前农村特有的田埂之乐。还写了妇女劳动的快乐:“中午,这些山脊人家的主妇们会转着篮子,颤颤巍巍地走过木边桥,去摘花摘果当午饭。” 这些年轻的、半老的女人会隔着沟聊天、开玩笑,甚至调情。 这可能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他们欢乐的笑声像有节奏的乐章,荡漾在山脊上。 “这些描述和比喻非常生动。 六十年后,“当年的田埂上,眼前是一片宽阔的田野,沟渠没了,竹林没了,芦苇没了,刺梨花和白腊条没了,快乐的小鸟没了,可爱的刺猬和拉鸡的黄鼠狼也没了...突然觉得旧梦破碎,一阵阵失落和惆怅涌上心头。 ”一连串的排比句写了过去山脊风光的消失。 但是“田埂没了,但是还有那些大棚,里面种满了西瓜和大蒜。这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这里的场景转折写的很自然,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自然。 这些都是美国语言的技巧,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在山脊消失前后的感受和理解。
再如作者在《荷塘秋韵》中的描述:“所以人们常称秋天为秋果。 看秋天的柿子黄爬满树,枣红爬满树,葡萄紫爬满树。 莲花莲花呢?......此刻,我看着枯萎的荷叶和挺立的荷花,仿佛看到水下无数白色的莲藕,伸展着长长的身躯,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它生动而充满美丽的魅力。
语言的美固然可以写出生动的美和故事,但语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不能完全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心”,也就是所谓诗人的诗心。 周易中的孔子?《论文》指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思:用文字描述的,或者嘴里说出来的,都不能完全表达内心的意思。 然而,中国古典诗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诗歌意象,突破了共同语言的限制,并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古代优秀的散文家也从中得到启示,用创造性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愿望。 林年轻时喜欢古典诗歌,在散文创作中借鉴了古诗词的造像手段,使优美的散文与诗意的心灵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所说的形象,是客观形象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它可以是一种心理意象,代表过去的知觉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或回忆,仅在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呈现的知觉形象。 比如《山脊,消失的天堂》不仅把山脊比作天堂,还把它比作梦境。“那是豫东一片田野里的梦,一个特殊时期编织的梦。 “梦是精神图像。 《荷塘秋韵》将“雪白的莲藕”拟人化,说它“舒展长身,等人来挖”,也是一种心理形象。
它可以是主体在客观世界中取物并赋予其某种象征意义而创造的具象形象。 如《雕像》,雕像象征作者的母亲,赋予坚定、高大、慈爱等含义。 再比如《悲伤的葡萄藤》。作者将一颗葡萄藤的接连遭遇与同事杨永贵联系在一起,让这颗葡萄有了象征意义。 杨永贵在因公殉职前夕,曾写信给笔者,“这颗葡萄是我们友谊的象征。许多往事令人难忘,但是,但是……”现在,永贵去世已经40多年了。一想到永贵,我就想到那棵葡萄树。 再如《散曲·衰莲》中写的衰莲,象征的是一个一生受尽委屈的农村妇女马。 “一阵秋雨传来,耳边传来雨水打荷叶的声音,让我感到寒冷和孤独。 细看荷叶,几颗珍珠般的雨滴在上面滚来滚去,接着一阵秋风吹来,纷纷落入池塘。 我想起北宋柳永的《甘草子》里的两句话:‘洒了烂荷花,下了真珠雨’。 突然,我觉得这朵莲花真的很像于颖,那些滚动的雨滴很可能是上帝为她流下的同情之泪。 “芙蓉的失败象征着马的悲惨命运。
我是看完这篇文章才写的,只能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总的来说,我感觉胡云林的散文作品,感情的纯粹,历史的深刻,故事的感人,哲理的深刻,语言的流畅,诗心的细腻,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老同学大器晚成,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陈岚村人,193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 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硕士生导师,原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传记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出版有《中国传记文学史》(主编)、《江枫评点》、《古文概论》(与张合编)、《中国古典传记随笔》(与合编)、《中国古代文学》(与梅新林合编)等十余部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