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但是没有人回答。 因为我们对生活的无知,对自我价值的迷失。
经常听人说,我小时候的目标就是读书。长大后步入社会赚钱。结婚的时候,无疑更多的是参与家庭生产。在我的晚年,我在为我的孩子攒钱买房子。
普世,这是中国人的人生目标。 一代代人都在秉承这一宗旨,发扬这一优秀传统。 好在还是有零星的朋友忍不住在网上留言提问。这样固定的框架真的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吗?或许他们已经从根本上间接否定了这样一种无聊的人生理念。 但少数不能改变整体趋势
想想也正常。祖先血液里遗留下来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它需要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就像愚人移山一样。只有经过多年的思想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局。
有时候很羡慕外国人的生活理念,佩服他们在自由思想上的努力,不被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创新,挑战命运。 那种“想冲就冲,输了就要重来”是中国人骨子里缺乏的决心,因为受父母影响,他们习惯了规避风险,倾向于稳健。 当然,有些人会敢于冒险,但有几个是优秀的。 在中国,成功是教科书,失败叫叛国。
一般人是不敢冒这个险的,因为万一失败了,来自周围人的压力,来自群众的质疑目光,足以消磨他们脆弱的自尊心,所以他们做不到硬来。
这也源于我们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要好好学习,努力考第一,工作稳定,不支持创业。我们结婚的时候,脸上看起来是那么的灿烂。 事实上,这样的框架已经把他们牢牢地束缚在下一代身上,就像一个魔爪束缚着每一代人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思想,不敢越权。
这无疑是思想最大的束缚,也是人生哲学最大的空虚。 基于框架的生活不是自我生活。 我一生都在别人的成就中挣扎,向家人解释,美其名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却迷失了自己。
我挺支持人们古老而美好的生活观念,在教育上给予足够的自由,让孩子不受干扰的创造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不要束缚双方。等他们老了,会手牵手在海边买个海景房,看大海的潮起潮落,品味生活的味道,乐观向上,有自己的追求。 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有自己的一片蓝天,也不会太羡慕别人。
因为他们从根本上追求的是更高的幸福指数,这种幸福不一定是高薪的工作,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名气。哪怕只是开个小咖啡店,看着街上人来人往,也会很满足。这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显然,我们许多中国人倾向于把金钱和名誉放在第一位。 据调查研究,晚年以赚钱为目标,常年旅游、社交的人,幸福指数比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收入不多的人低30%。 在定制化的生活框架里,你总会感到空虚,心灵得不到满足。 但毫无疑问,80%的人还是会这么做。市场竞争太激烈,虚荣心膨胀,优越感诱惑着每个人。
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保持本心,过着平淡的生活,过得比谁都开心。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盲目的忙碌,期望家人忙碌,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为小康生活奋斗。我们一刻也不敢闲着,但在所有的荣耀之后,我们可以回头细数。除了那些黄金价值观,还有什么是你发自内心的骄傲?恐怕不行。
我们连初心都没问过。为什么我们会期待心灵之光照耀我们?只有真正深入地探索我们对人生的追求,命运才能通过我们充满灵性的心灵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只有深挖自己现有目标的人,才会从灵魂的根上滋生出一种特殊的使命感,引导你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那是高于生活的灵魂。 只有深入探索自我,倾听并跟随内心的呼唤,才能充分理解生活的目的。 这是自我生命的高级发展,让你在生命中上一层楼就明白了。这就是幸福指数,是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
忙的时候,不妨让自己休息一下,泡一壶茶,静心。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你自然会知道有一种生活,叫做活着。 那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