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是每个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回想我们的童年,大麦粉和油花的样子深深的卡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青稞是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青稞、大麦、稻麦。 主要产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了约3500年,从物质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 它具有广泛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小时候老家不种小麦,青稞、豌豆、土豆是三餐的主要作物。
由于青稞品质较粗,且当时没有钢厂、电磨等面粉加工工具,所以无论青稞还是豌豆都只能拉到河滩上的水磨上。 水磨,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水的冲击力推动巨石凿成的磨盘,使其谷物作物从中被碾碎,再用马尾(方言:马邑)制成的筐去麸皮。 如果只磨青稞,那就是青稞粉。 混合大麦、豌豆等。在一起,地面是杂合的。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白面粉(小麦粉)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煮和蒸只有青稞面和杂交面。 水磨出来的青稞粉很难叫面条,是更小的颗粒。包子几乎粘不到一起,吃起来好像要割喉,难以下咽。 连这样的馒头都不常见。每到五六月份,柜子里的面早就没了。
早上,天还没亮,爸妈就起床上班了,我们还在睡觉。 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你的父母已经从地里回来了。 一个大大的土炕上,我们四五个兄弟姐妹一起睡着了。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我们就像一群饥饿的动物,向他们的父母喊着要包子吃。 每次我妈都舍不得说:“这帮吃货!”但我还是从门后的笼子里拿出一两枝大麦面油花给了我们。 因为房间里很冷,馍馍冻成了一团铁,我们只好把它放在床底下,等它消失了再啃。 吃了几口,又睡着了。 再醒来,床上全是馒头渣,感觉睡在一个窝里。 还没到起床的时候,只好在临睡前把它翻起来,用手在炕沿下堵住馍馍渣。
虽然是大麦粉,但是因为产量低,收成不好,所以对各家来说非常有限。 有些人,比如我们忠家人,甚至怕娃娃吃多了,故意把馒头蒸得发酸,让馒头根发酸,紧实发酸,比吃中药还难受。
青稞面的油花易碎,青稞面(青海方言,面条做的饭)的汤更是难以擀成薄片。 大约从十一二岁开始,我就一直在学习烹饪。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能熟练地擀出一箱拌面汤。 刚开始擀的时候,因为没把握好大麦粉的特性,没擀几下,面团就已经成了败旗。 后来在我妈的亲自教导下,我才发现青稞粉没有粘性。只要你稍微用力做面团,它就会有紧实感。如果你用擀面杖擀它,它就会散开。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很难让它均匀地铺开。 擀大麦面,面要稍微微软一点。只是轻轻地把它们卷在一起,然后慢慢地把它们卷出来。不要太用力。
在现在的孩子眼里,已经是天方夜谭了。 但还是养活了无数代人。 虽然味道不好,但营养价值丰富,医疗保健功能突出。 在青藏高原,百岁老人如此之多,与青稞的经常食用及其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是分不开的。 据《本草纲目集》记载,青稞具有降气、强筋、祛湿发汗、止泻的作用。 藏文经典《朱静本草》将青稞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 更有甚者,它生活在人类难以生存的寒冷、缺氧、日照强烈的地区。凭借其特有的顽强生命力,可以在最高海拔4750米的地方生长。它是比人类更骄傲的作物。
难道我们不值得关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