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落地不能碰。”这是大人小时候经常让孩子猜的谜语,答案是“屁”。 仔细想想,这个“屁”谜既生动又形象。 “阿公”是指放屁可闻,“落地”是指放屁是向下的,“噼里啪啦”是指放屁随声音消逝,看不见。 但要说“功”,我觉得“放屁”更准确。
说到“屁”,先从屁股说起。 在现实生活中,“屁股”的作用主要是“坐” 屁股的“股”就是大腿,屁股连着大腿。一定不能因为圆而写成“战鼓”的“鼓”,虽然比武中有时会用到屁股。 我们所说的“屁墩”是指一个人摔倒了,而且摔得很重,坐在地上。 屁股是口语,书面语叫屁股。 有的人不知道,所以“一个读书人能读一半”,读成了“庙”。 据说这是民国时期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开的玩笑。
解释了这么多,重点还没到“屁”上 众所周知,屁来源于屁股上一个叫“屁眼”的地方。 “屁眼”的学名是“肛门”,屁是肛门排出的臭味。 因此,有人称放屁为“排毒” 据说人放屁的多少和饮食有关,也和人的消化功能强弱有关。 有些人喜欢吃洋葱、生姜、大蒜、土豆、糖果和面食。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能产生大量氢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底物,吃了之后废气会大大增加,会不断放屁。 还有一些人肠胃消化不良,肠道细菌快速发酵,从而产生大量气体,导致放屁。 有科学家发现,一个正常人一天大概会放十几次屁;每人每天释放约500毫升的废气。
古人通常把“气”分为两种,一种是殷琦,一种是阳气。 “屁”属殷琦,重而向下,亦称“浊气”;反之,轻升则称为“清气”。 习语“激浊促清”中的“清”和“浊”指的是正气和邪气。 人吃五谷杂粮,五谷是好东西,里面含有精华。 古人认为“炼气” 人吃的是食物,升起来就变成了新鲜空气,这就是人的精神和力量。向下变成浊气,排泄出来,就是放屁。 放屁是人体的正常反应,但在公共场合,放屁毕竟不是一件优雅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在公共场合放屁,总是遮遮掩掩的。 即便如此,由于人的嗅觉对这些气味特别敏感,周围的人也会很快发现并捂住鼻子大喊有臭味。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放屁是一件乐事。 有时候肚子疼,忍不住,又蹦又跳;有时候挺着肚子哭丧着脸,父母就说:“你出去放个屁就行了。” 我们懒,不愿意相信。我们可以跑来跑去或者玩一会儿。“瓶——”的声音就像拔了瓶塞,放了一个响屁。我们的胃真的不疼。很有效!有响屁和无声屁。 一群朋友在一起玩,有时候兴奋到憋不住一个响屁,大家都笑;有时候觉得我的屁要来了,就偷偷的扭动一下。只要不响,放屁的人会先说:“谁放的屁?臭死了!”于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视而笑。
那时候大部分人只是喜欢放屁,但是很讨厌。 家人往往谁也不管,一些年轻夫妇互相取笑。 除了大家一起吃饭,任何不注意大声放屁的人,如果是成年人,都会偷偷笑。如果是小孩,会被指责“没出息” 有时候老人坐在旁边经常说:“小孩子放屁放得好,但是放的屁长。放屁很长吗?”所以大家都很开心,没有人说什么。
参加工作后,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某单位开会,请了很多领导,形式很隆重。 会场很安静,安静到你能听到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领导在台上讲了一大堆正确的废话,不知有多少人认真听了还是困了。 总之,领导的讲话仿佛进入了角色,慷慨激昂,滔滔不绝,犹如滔滔不绝的水。 可就在这时,“嘭——”,一声响亮的屁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下子惊醒了会场上拘谨的人,甚至惊动了主席台上油乎乎的脑袋。 发言的领导只是皱了皱眉头。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甚至加快了语速。 观众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非常开心的表情。 一个屁救了一个会!
按照现在的生理学解释,屁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吃的食物中有一部分没有经过肠胃消化完全分解。这些未分解的部分包括纤维和糖,成为大肠杆菌的“食物”。大肠杆菌在“饱餐”后会排气,这些气体会在体内积聚,形成气压。当压力过大时,它们会自然排出体外。 这是人类放屁的全过程。 从科学上讲,放屁是最自然的事情。 放屁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如果有人长时间没屁放,那就不正常了。 当然,放屁太多或者很臭,说明肠胃有问题。
既然放屁是正常的,为什么屁闻起来“臭”呢?其实“臭”是相对的。中国古代很多时候把“臭”字读作“臭”,意思是一般的气味。 过去一般认为屁的臭味是气体中的甲烷释放出来的,但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臭味的“罪魁祸首”是吲哚、恶臭物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有人可能会说,那放屁呢?为什么同样是放屁,声音却大相径庭?这些问题很简单。我们平时看到自行车爆胎不是会发出各种声音吗?屁从肛门排出时,受到肛门括约肌的影响,会发出高低、强弱甚至长短不一的声音。 在明白了放屁、有异味、有噪音是正常的生理、物理现象后,我们应该对身边的人放屁有最大的宽容。 想活命,就不能像擀面杖一样无知。但出于个人修养和对人礼貌,在公共场合放屁也要适当注意。
纵观人类的发展,应该说屁是与人类一起诞生的,和人类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似乎对屁有很多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屁文化。 首先,关于“放屁”的说法很多 比如俗话说的“脱裤子放屁——不止这些”,意思就是放屁的时候不需要脱裤子,穿上就行,脱裤子也没必要。形容说话做事拐弯抹角,慢条斯理,邋遢不堪的人。 “脚边放屁——巧妙掩饰”是指放屁时故意打在脚边,以掩饰;比喻人说话花言巧语,做事只为口而不为心。 “放屁喝伞——没用”是说人老了,担当不起重任了。是个大问题:“廉颇老得不能吃了?”尝 如习语的“屁滚尿流”,它常被用来形容恐慌和失去自制力。
其次,因为放屁和说话属于发泄,只有一个是向上的,一个是向下的;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在表达对说话人的不满时,往往会把对方的话当成放屁,把对方说的话叫做“屁话”,说对方写的文章“全是屁话” “扯淡”的意思是“说话像放屁”。你说的就跟放屁一样,只是没有落实;形容的话不算数,说了等于白说。 当然这个词也可以用于小人的谦虚。 至于口语中“放屁屎”和“放屁屁股”的意思,又变了。 都说狗放的是废话,驴放的是驴屁,但这个“放屎”或“放驴屁”是指人说话像狗或驴放屁。 我对狗或驴的屁没什么研究。不知道是狗和驴的屁比人的臭,还是狗或驴的叫声更响更难懂,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瞎唬人”。 总之,人在这里被当成了狗或者驴一样的动物,明显是贬低或者侮辱。
说到这里,生活中有几个关于“屁”的俗语。我们不妨给你分析一下。 我觉得最常见的是“废话”,常用来指责别人没有条理或者写文章。 “扯淡”一开始应该是“狗皮被堵”。 众所周知,狗的皮肤是没有汗腺的。天热的时候,它只能用舌头来驱散体内的热量。 “狗皮被挡”指的是狗的这种身体特征。 因为“屁”与“皮”谐音,是脏东西,所以对于文理不通或者不懂事的诗词文章,用“屁”贬损,意思更明确,感情更强烈。 后来人会犯错,习惯上说“狗皮不懂”就是“胡说八道”或者“胡说八道不懂”
我们也经常使用“阿谀奉承”这个词。 据说它起源于牧民的一种习俗。 草原盛产马匹的地方,一般家庭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走或交通等问题。牧民常常以养了好马为荣。 有时人们遇到马,往往会拍拍对方的马屁股,感受一下它们的肥壮状况,随口夸几句“好马”“好马”,以博取马主人的好感。 一开始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人就盲目奉承别人的马,不管是好是坏,是强是弱,把不好的马说成是好的。 于是,“拍马屁”就成了一种特殊的奉承行为。 老实人鄙视这种无视客观现实的马屁精,所以被称为“马屁精” 马天性好动,拍马屁可能会引起马的“假踢”,拍马屁的人会付出代价。
“老虎屁股摸不得”本来是指猫转得很快。如果你从后面攻击它,还没碰到它,它就转身把你扔到它的爪子下。 常比喻自以为是,不听批评,一触即发。 伟人毛泽东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不许任何人说话,老虎的屁股不能摸。任何持这种态度的人,十有八九会失败。 “伟人的谆谆教诲,我觉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借鉴,尤其是在大力反腐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敢摸老虎的屁股,还要知道山中有虎,一定要上虎山,把所谓的“大老虎”关进法律的笼子里。 老虎屁股之所以摸不到,我觉得跟长期以来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有关。 当然,也是某些人宽容或纵容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屁”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更广。 它可以指任何东西,相当于“什么” 比如说;“他什么都不知道!”这明显是在贬低对方,说对方什么都不懂;“别翻了,包里连个屁都没有!”这既是对别人翻包的不满,也说明自己带的东西很少或没有:这种用法多为否定或训斥。 印象最深的是对“屁”的灵活运用。小时候我妈偷偷答应给我们一个姐妹买东西,还特意指出不要告诉别人,意思是只“哄着”买,不给别人买。我们经常做出保证。 可是话音刚落,一进另一个房间,我就忘了自己的承诺,开始显摆,把我妈的话如实地倒了出来。 这时,其他孩子不干了,哭着找妈妈。这位母亲只好说“全买,全买”,却向信使扔了一个“嘴里热呼呼的屁”。 怎么才能让“屁”进嘴里?屁要放在屁沟里,表示“嗔怪”,“屁”表示“有事” “热屁”就是我刚才说的。
我们在生产队的时候,有一次砍甘蔗。在休息时间工作的妇女为她们的孩子摘了一个,每个人都坐在那里吃。 其中一个挑衅的年轻女性,因为她的孩子不在,没有在意那个服务生。她一生气就说:“这种公开的事情,没有‘混蛋’!”一句话引起众怒,看守人当时就和她大声争吵起来。 说实话,虽然我觉得这句话不好听,但是我也不是很懂“屁眼”的意思 现在想来,这句话是恶毒的,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一个是骂所有吃公家甘蔗的人,说是用屁眼吃的;二是骂值班领导,说他要管。如果他不说话,他的嘴会变成屁眼。 还有一次,一个人和制作队长吵架,说他“摔倒了数屁股” 我当时也没看懂。 后来才知道,那人的意思是“不要和你们队长特别,你也是个普通人”,因为不管你是谁,你都有屁眼,屁眼就是人。
汉语的丰富和多样真是出乎意料。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意义和魅力。 “屁”是我们永远不要低估的东西。 它不仅是人们健康的反应和标志,而且可以用在优雅的诗歌中。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他的《女娇飞鸟问答》中写道:“土豆熟了,再加牛肉,就不用放屁了。让我们看看这个世界是否颠倒过来。 “这里的“屁”指的是当时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修正主义对共产主义庸俗化的认识。 毛泽东的这首诗看似低俗的话语,却通俗而清晰地表达了一代伟人对反对派的蔑视、不满和嘲讽。
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两个演员说相声。一个说“某领导不是东西”。刚说完,他马上觉得不合适,然后又草草改成了“有事”。但是“某样东西”也觉得不对劲,又要改了...领导说:“我是你的领导,怎么成了事却不是事了?”人才恍然大悟。 其实“物非物”涉及到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东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北方是水,中间是土。 物为木,金,可持;从北到南是水和火,不能打扮。 能打扮的,能买卖的,叫“货”;不能打扮的东西不能买卖,不是商品:是根据事物的气质来分类的。 如果人是物,那么妓女是可以买卖的;如果人不是物,那么火和水的性质就是“两极” 所以,从古代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人不可能是“某物但某物”,他只能是“本土人”
从现实世界来说,“屁”是没法和人比的;但从古代哲学来说,屁和人都是“气”,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世间万物之间并无差异。当我们骂别人放屎的时候,其实是在放屎。 因为不管屁,我们只说人和狗。有时候我们不说:“谁比狗强?”不要看不起别人,说某件事是不是你也会不高兴,但是“屁”我们就当是“这件事”好了。好像跟你我他没多大关系。 这个“屁”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