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说,对诗歌文学和小说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是追求读得透彻,而是读你看似明白的东西的状态。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么你可以读一读。
一开始,我不太明白这个。我总是问自己“为什么?”后来我慢慢意识到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阅读文学作品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因为你无法完全解释作者此刻的写作心情。作者借的东西让他觉得舒服,像一个人的意境。他想什么,想说什么,无法揣测,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所以,看书的感觉和作者的心情很接近。 也就是说,你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或者你隐约觉得他说的好像是这样那样的就好了。这次升值受益匪浅。
比如说“但是现在我还记得那个夜晚,那个暴风雨,我想知道有多少朵花被打破了 “你只要知道,孟浩然在春日清晨写下了那一夜落花的感叹。至于他心里想说的话,是不是借场景写了人的安慰?还是真的在感叹风景?谁也猜不出来。如果你问古人孟,你不会得到它。
灰蒙蒙的,办公室已经很少有阳光跳入。对面的万达总是忙碌,楼房一层层的加高,格子间一个个增多,这些奢华公寓不知道能挽住多少人的心。去年还是一片惹人垂怜的稼禾,而今却是人人嫉羡的奢装豪宅。唯一的绿地终于成了惹人注目的万达,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只是再也没有了那片安静的绿色,谁都不会惊奇,也不会遗憾,顺着时间走,大家都已经麻木了。
蓝堡湾的花草总会被及时修剪,剪掉的枝叶也无法拥入泥土,只能被当成垃圾处理。这儿不是森林,没有任何的自由生长空间,只能被定时修整,在这拥挤的城市不知他们能否抓住一方固土。
各种交织的东西阻挡行走的脚步,一棵树想跨步奔跑,不是背负的太重,是阻挡的东西太多,总是迈不开脚。停下来吧,在原处也会有纷至沓来的一团团的东西,模糊,沉重,砸到身上,眼睛总是潮湿,不甘,委屈,哪儿来的委屈,环境,还是自己?
眼泪好像越来越珍贵,想要痛哭也要找一个耐得住的理由,好像这样的理由越来越少,眼泪也越来越少了,最后只有看到电视剧里虚无的东西才会畅快的流泪,即便这样也不是毫无顾忌。黑夜是最好的时候,它藏住了太多无声的哭泣,夜越来越潮湿,啜泣的人越来越多。天渐渐亮了,另一个自己慢慢回来了,踽踽独行。
头痛,刚出门,冷风迎面而来,清冷,舒畅。
背包里习惯性的放本书,那是一扇门,隔绝身后一切杂乱。遁入其中,平静,轻松。瞧,这也是一个月光宝盒,不为改变什么,只求片刻清净。
早上太阳躲躲藏藏,越过高楼还是有阳光从缝隙处洒出来。刚浇过水的花草清新可人,这里是看不出冬天的,没有雪,总不像个冬天。雪越来越少,我们越来越陌生。
看到小丽发的图片,无意识的笑出了声,这姑娘真是细心可爱,巧克力再好看也是让吃的,我只会把它们吃完之后才会注意其他。不过,小丽也确实适合,简单,些许凌乱。
冬天的太阳总是倍暖人心,阳光所到之处,连尘埃都能有微光闪现。站在阳光下,任凭其洒落周身,透过心田,哪有驱不走的烦忧。
街两边的商铺都挂满了过年的饰品,他们总是最先过节的,2015翩翩走来,陌生,却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