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12岁从省城离家,一路乞讨到一家典当行当学徒。 16年的军队路过就报名当兵了。 打了之后,我们镇压土匪,直到我们遇到了一个能歌善舞的侗族姑娘——我那如花似玉的美丽母亲。 从此,那个叫华西的地方开始忘记他。
表哥,14岁,从我们那个小地方一个人出去。 省城熙熙攘攘的街道让这个只会唱山歌的年轻人变得一无是处,最终在繁华中接纳了这个小男孩。
我父亲是老革命,我对孩子没有多少爱。 不会唱歌,只是偶尔哼哼“我们共产党人就像一颗种子……”即使在那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年代,他依然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厄运。 有时候只是不经意的一个朝北的眼神,就让他的眼睛微微泛红。
我表哥是个读书人。他没事的时候喜欢写写画画,也喜欢时不时来这里。 两个肚子,装满了他省城的孩子听不懂的家乡民歌。 后来孩子听腻了,他只能在家里没人的时候哼哼几句。
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流血牺牲,然后又委屈又屈辱,导致父亲早逝。 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我太小,父亲总是很忙,所以我从来没有和他有过多的交流。 记得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把家里唯一的椅子搬到屋外的大坝上。这时,我妈妈会给他一杯茶。我和弟弟先给他找了个踩脚的小凳子,然后一个个坐在他腿上,看着他抽烟,点烟,喝茶。 那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很惊讶父亲怎么总是往一个方向看。现在我意识到他的眼睛总是朝北。 我父亲不是北方人,但他的家在我们北方。 不过这年头也难得。
我已经几个小时没见过我表妹了。机缘巧合,我遇到了我的表妹。 十几年前,我姑姑在老家去世,我的兄弟姐妹都去参加葬礼了,我表哥是我姐婆婆家的朋友。当时他只是让他们打听一下他的表哥,也就是我们的母亲,在我老家的情况,顺便决定去看看亲戚。 据大姐口述,他们当时的见面比当年的地下党接头还要好。 因为双方连照片都没见过,表姐在电话里约他们在滨江公园门口见面。双方都以当天的都市晚报为证据,除了没用的联名码,一切都很顺利。
哥哥姐姐们出殡回来不久,离开家乡50多年的堂兄妹们终于踏上了返乡之路。 很幸运,那天回到家,我们兄妹会点酒,都可以陪他老人家喝两杯。 让老人开心的是,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哼家乡的山歌,让他开心。 酒过三巡,老人眼含热泪唱起了《秋水伊人》。“望穿秋水,不见伊人。” 多残漏,两三孤雁...”老人唱了一首歌后泪流满面。 我看到他颤抖着举起酒杯,喊着“小狗……”囫囵吞下。我们也一言不发的陪着他,把酒灌满,然后一饮而尽。 饭局充满了欢歌笑语,泪水一波一波地流。 这样的老人,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家乡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情怀”。
父亲去世的时候,本应该葬在老家华西。 因为距离太远,而且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再加上我们兄妹两个都还小,完全没有能力。 结果父亲被留在异乡终老,从此只能面对故土。 “遥遥相望”?我真的无法测量这个“尧尧”所承载的距离。对不起,我亲爱的老父亲!
多年前,表姐按照老母亲的遗愿,将96岁母亲的遗体安葬在老家的祖坟里。 但5年后,他在繁华都市的殡仪馆扎下了根。 在他面前,他喜欢唱自己孩子接受不了的家乡民歌。当我到了那里,我想没有人会喜欢他们。 据说我们当地的民歌可以随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流传很远很远。希望他老人家的灵魂能听到我们的歌。
父亲12岁离家,直到49岁去世。在他37年的流浪生涯中,他一直说着他真正的华西口音。 我从没听他说过乡愁,但他纯正的乡音告诉我们,家一直在他心里。 就像表哥一个人的时候只能轻声哼唱的一首民谣。
家,对我们来说有多大?也许我们不能做手势。也许只有离开她,我们才会感受到她的重量。 就像一片落叶,一旦它不能返回土壤,她宁愿只是漂浮和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