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同久陈的美酒,越发醇厚而深远。孙荪老师,是我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特殊情感的源泉。他年长我十多岁,却是我少年时期仰慕和追随的对象。他的学识与才气,如同明灯,引领着我走过了无数风雨。
孙老师是永城刘河乡人,从十八岁便负笈求学,五十余年的光阴里,他以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成为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大家,同时也是永城人的骄傲。我和他虽是乡党,但因住处不同,我们见面机会不多。但每当节日一到,我总会给他打电话问候,那份彼此的情谊就这样在遥远之中流转。
2012年,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而在校对清样期间,我顺利拜访了孙老师。那一次,他异常兴奋,不仅为我的作品祝贺,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无限光彩。
2015年,当我的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即将出版时,由于出版社催稿,我约定去他家取序。在那次拜访中,他出门相迎,眼角眉梢都是笑容,显得既有长者风范,又不失豪迈。这次见面,让我们都感觉时间飞逝,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惜。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这句诗让我想起了朋友间聚首时那种亲切与热望,无话不谈的情趣与共鸣,都让人感到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又一个多小时过去,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一路上思念之情难以平息。
后来,在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计划设立创作基地太丘古镇时,他们托我向孙老师求一幅题匾:“太丘书院”。孙老师应允并送上了精美的行草书体作品,这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真挚和关怀。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探讨书法艺术,用智慧去研读古文,使生活变得充满韵味和深沉。
直至红日西坠,我们再次分别。我想起了一首古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这一切,就像友情一样久远而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