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酒,越陈越醇;友情链接平台,串联岁月的美好回忆。说起孙荪老师,那种特殊的情感就像久存的美酒,只要心中有他,便是永恒的怀念。他年长我十多岁,是我少年时仰慕的学者与才子。后来因文学之缘,我们见面次数增多,他成为了我的老师和挚友。
孙老师出生于永城刘河乡,从十八岁便负笈求学,一直到五十余年,为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也是我们永城人的骄傲。我虽然在永城,而他则在郑州,但我们的友情却能通过电话和问候维系。
2012年的某日,我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拜访了孙老师。那时候,我正准备出版一本散文集,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还亲笔题写了书名,让我的作品焕发了不少光彩。而2015年,当我的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结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尽管他那时候还患有眼疾,但还是百忙之中欣然为我作序,那份深沉的情谊和无尽的心意,都让我敬佩不已。
几经交往,我们约定去他的家取序文。在临行前,我带了一瓶远方朋友送来的酒,又买了一些酂城糟鱼作为礼物。当我们相遇,他笑容满面,就像是长者般温暖而真诚。我想起杜甫的一句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朋友间聚首时那种亲切与热望,无话不谈的情趣,与彼此共鸣,都让时间显得飞逝无常。
随着时间流转,我们又一次相聚。他以赋体写下了一篇涵盖我们故乡历史文化的文章,即使身处病痛之中,也坚持完成这份对故乡的致敬。而后,他用自己擅长的手笔书写了一幅行草书体“太丘书院”的题匾,这份赤子之心跃然纸上,如同古代诗人所言,“德不孤必有邻”。
直至日落西山,我依依难舍地与孙老师告别。一刹那间,便浮现出一首古老诗句:“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这种深厚的情谊,如同久陈未尝过的美酒,只需心存其人,便能醉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