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仅是诗人的典范,李白、杜甫同时期的其他诗人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朋友相聚离散的情感记载。这让我们感觉到,古代人似乎比现代人更重视友情。他们对朋友的牵挂和怀念非常真挚朴实。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详细探讨了两位诗人的关系,他否定了认为李白对杜甫态度不公平的人们的观点。郭沫若认为,尽管历史上可能有一些关于李白丢失作品的传说,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两人之间关系不平等。事实上,虽然李白创作数量庞大且随意散布,但他对于杜甫也有深厚的情感,并且写过很多关于杜甫的诗篇,这些作品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未能流传下来。
从杜甫的诗歌来看,他对朋友之情达到了无法忘怀的地步。他经常想象着此刻距离自己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正在活动的人——即他的好友李白,他们见面时不过三次便分手。在得知李白逝世或疯狂后,杜甫立即以此为题写下了多首诗表达其悲痛和思念。
这种持续不断地思考和怀念在当代已难以找到,即使不是故意掩藏,也许已经丧失了一种深入理解、咀嚼情感能力。而现代社会中的交通工具和技术进步反而加剧了这一问题,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淡漠于感情表达。
20世纪80年代,那些文学爱好者通过笔会交流思想,如今则因交通便利变得更加敷衍。见面时没有再寻找对方,没有依依惜别,而是匆忙离开,这在过去被视为失礼,现在却被接受为理所当然。这体现出一种唯利是图、薄情寡义的心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种趋势及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