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对某些擅长社交应酬的人怀有敬佩之情,仿佛他们拥有一种天赋的能力,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自如应对、谈笑风生,他们的记忆力也令人称奇,每个面孔、每个名字似乎都深刻印刻在他们的心中。虽然我尝试模仿,但自己的努力总是显得不足。
我的工作经历中,最让人害怕的是需要留下来陪客户用餐的任务。我和朋友们可以通宵聊天,甚至上台演讲也不感到困难,但当真正面临这样的场合,我就开始犹豫,不知道如何展现适宜的表情和态度。这种内心的挣扎自然导致了言行之间流露出的拘谨与尴尬。而且,由于我的酒量不佳,一杯酒就脸红,一点醉意朦胧,我更担心自己会出丑,因此即使敬酒或回敬,也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放松。
朋友曾经耐心教导我,人际交往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都值得学习和关注。第一种情况,是为了结识更多人,以建立广泛的人脉网络;第二种,则是为了加深关系,这时候的情感成分略高于第一个层次;第三种则是最为亲密,最自由,最能够体现双方真实感情。这三者让我明白了很多,但要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行动中,让我仍然感到困难。
举例来说,当别人热情邀请:“好久不见了,哪天聚聚?”这背后可能并非真诚,而是我所恐惧的地方。我儿子五岁的时候,在一次外出时,他问我们为什么没有留下联系方式,这让我意识到清澈无畏的小孩眼中的直觉,有时候就是最好的反思镜子。
最近再次与那位鼓励我把社交视作必要性的朋友交流,他突然说他已经懒得交新朋友,因为他认为现在已足够。他从年轻到现在,看过许多友情起伏,有些甚至变成了敌意。但他坚信,只要有几个老友,即使不必频繁相聚,也足以满足。他说:“未来交到的朋友,再怎么样,都不能比现在这样。”他的话让我觉得既有些安慰又有些不安,因为不知道是否包括了我们之间的关系。
从前至今,我一直羡慕那些善于社交应酬的人,他们似乎拥有了一种超越常人的能力。一方面,我承认自己无法做到自然而然,对此感到自责。然而,现在看来,或许保持一种淡定的状态,比在灯光黯淡、杯盘狼藉后的孤单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