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鱼王饲养者孙子曾考全县第一】近日,安徽休宁县一条55岁的“鱼王”引发网友关
注。1970年,村民汪长生的大女儿出生,他买来两条半斤左右的草鱼,放入自家的鱼塘。其中一
条草鱼顽强存活,历经55年,长成六七十斤重的大鱼,堪称鱼中“寿星”。1970年,梓坞村村民
汪长生为庆祝长女汪文琴出生,特意从县城购回两条半斤重的草鱼苗投入自家鱼塘。这个依山而
建、引沂源河活水滋养的小池塘,成为草鱼最初的家园。据汪文琴回忆,父母每日清晨割取新鲜
茅草,搭配玉米叶、水草制成鱼食,鱼群始终保持着“众星拱月”的队列一一无论投放多少鱼
苗,所有草鱼都会自觉跟随鱼王游动。这条草鱼的生存能力堪称奇迹。2008年山洪爆发时,汪长
生冒死跳入池塘,用毛毯裹住鱼王堵住进水口,最终虽失去另一条草鱼,但鱼王得以幸存。此
后,鱼王逐渐长成体长1.4米、重达60余斤的“巨无霸”,其子孙也遍布鱼塘,形成独特的家族谱
系。黄山学院生态学教授李明远分析,鱼王长寿得益于三重优势:一是沂源河优质水源富含矿物
质;二是汪家坚持科学饲养,避免过度投喂;三是家族五十年如一日的悉心呵护。
如今,鱼塘边竖立着“状元鱼王”石碑,塘中30岁以上的“子孙鱼”已超20条。村民宋爱华
透露,鱼王已成为梓坞村的文化图腾,每年高考前都有家长带孩子来祈福,甚至有游客专程从江
西、浙江赶来投喂鱼草。这种“鱼王经济”带动了当地泉水鱼产业发展,梓坞村年产泉水鱼超20
万斤,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汪文轩的清华求学经历,让鱼王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据村民描述,鱼王似乎真有“灵性”
一一每当汪家人路过鱼塘,它总会浮出水面摆尾致意;而汪文轩考上清华那年,鱼王更是连续三
天在塘中翻腾跳跃,仿佛在庆祝喜讯。这种“鱼王庇佑”的说法虽缺乏科学依据,却折射出乡村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朴素向往。
事实上,汪家的成功更源于深厚的家风积淀。汪文轩的祖父汪长生虽为农民,却坚持“耕读
传家”理念。他白天上山劳作,晚上教子女识字算数;孙子辈读书时,他更是不顾年迈,每天步
行两小时到镇上图书馆借阅书籍。汪文轩的母亲汪宏珠则以“孟母三迁”为榜样,为孩子营造安
静的学习环境,甚至卖掉嫁妆购置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