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是李大钊,课文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放弃,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 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感悟内容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 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
c 再读课文,将体会结合起来。
d 下面研究一下,国民为社么能雄健,先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
e 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同学们采集课文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
g 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f 明确雄健的含义。
投影
比喻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小结:
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朗读体味
a;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学生读。
b: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c::分部朗读: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 。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体味反思
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 ,你有什么感受?大家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2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1.指出第二段中加点词句的比喻意。2.试阐释选文中“雄健的精神”的含义。3.联系历史知识谈谈“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所指的是什么?4.请你就这两段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参考答案:1.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2.指民族精神,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3.中国近代史上的艰难的革命斗争,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4.国民要拿出雄健的精神,走过民族生命进程中崎岖险阻的道路。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1.在第一段中的长江大河实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选段中,多次出现“趣味”一词,如何理解( )a.是带有冒险和壮美意味的b.能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享受。c.是指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3.选文第一段实际上是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民族生命的进程2.c
3.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要有坚持精神荆幸连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这是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在回答青年们提出的问题时说的一句话。他的话包含一个真理:要成就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古今中外,凡是获得重大成就的人,无一不具有坚持精神。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撰写《资本论》,不顾疾病折磨、生活窘迫和反动势力的迫害,坚持写作四十年,终于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数学家陈景润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堡垒的过程中,不怕讽刺挖苦,忍受着疾病的痛苦,在工作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学习、钻研,仅他运算过的稿纸就有几麻袋,有个英国数学家称赞他在数学上“移动了群山”。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百货大楼营业员张秉贵,热情接待顾客,二十六年如一日,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由此可见,坚持是取得一切成就的必由之路。 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在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练习写作中,开始时决心蛮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点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要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断”的精神,才能达到成功的境地。 辩证法认为,和一切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一样,失败和成功也是可能互相转化的,对一个有志者来说,失败并非坏事,而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智慧。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据说,英国作家约翰·克里西当初学习写作时,曾被报社、出版社连续退回了743份稿子,但接踵而来的失败并没有把他吓倒,他把这些退稿信当作动力、镜子,从中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坚持写作,终于在一生中出版了560多本著作。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失败而不馁,受挫而不懈,按既定目标坚持到底的精神。 坚持需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而这种毅力则来源于对革命理想的信仰,对所从事的工作、学习、创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1.文章在开头引用了巴斯德的名言,你能用中国古代的名言警句替代吗? 2.读完全文,� 4.“贵在坚持”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做才能使“失败并非坏事,而是成功之母”?(用文中原句回答)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5.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最大的写作特点是运用__________说理,而本文则以__________ 来说理。参考答案: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含有坚持精神的即可)2.要成功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3.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完成《资本论》;陈景润夜以继日l钻研,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张秉贵二十六年如一日,热情接待顾客。 4.“贵在坚持”的关键在于要知难而进,不要因失败而灰心失望。从失败中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才能使“失败并非坏事,而是成功之母”。(结合生活实际来谈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比喻举事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性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测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和洋溢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好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2、同学:
自行查阅有关本文的背景资料、作者的情况资料。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内容
雄健精神的具体内容;比喻说理的手法。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播放《国歌》的音乐,大屏幕投放《国歌》的歌词)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身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著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突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文章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板书课题)
2、感悟内容:
⑴假如他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⑵假如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读重音?(“雄健的国民”重读)
⑶我们再读一次,将两次读得体会结合起来。
⑷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先请大家朗读课文。要求要准字音。比方:逼狭、亦复如是、浊流、魄势、阻抑。
⑸国民为什么能“雄健”?请同学们采集课文内容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国民靠什么雄健?
⑹明确雄健精神的具体含义。(播放课件或小黑板)
⑺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昕,并谈谈喜欢理由:
(解决比喻运用的问题)
投影比喻长江大河一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元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老师小结: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朗读体味:
⑴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同学读。
⑵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⑶分部朗读:男、女各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合读。
二、体验反思,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大家好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教师向同学提间,同学答;同学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突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三、延伸作业,模仿课文
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简案 4
重庆市巫溪县文职中 小张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播放《国歌》的音乐。
2、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
3、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板书课题与作者。
5、分析课题的朗读方法。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 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
二、简介作者与历史背景。
1、同学们?读完课题,你们已经知道了本文的作者是李大钊,那么有谁知道关于李大钊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后补充:李大钊,李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就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李大钊不公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2、简介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图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
三、范读课文。
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思考: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以
2、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给下列字词注音。
逼狭 崎岖 阻抑
(2)出示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3、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4、“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5、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呢?
五、重点研读。
1、理解“雄健的精神”。
(1)导入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刚才有同学说出了这篇课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那到底用了哪些比喻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分析。
例: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2)指导: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那谁来说说这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呢?(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豪情壮志)
2、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D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3、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带着崇敬之情朗读课文。
(1)导入 :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难道像李大钊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崇敬吗?下现,我们一起朗读一则名言。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2)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 。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六、拓展延伸。
1、导入 :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七、结束新课。
同学们,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让我们记住李大钊的一句名言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板书设计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雄健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文章。然而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现代较为久远,且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较为特殊。初一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限制,不太容易深透理解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体味作者的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验。
2、讨论法、问答法、尝试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 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艰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
二、自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说什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说什么?讨论完毕后每组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提示:紧紧围绕题目,要在讨论中明确艰难与雄健的内涵。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6
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清除阅读障碍。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 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 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五、感悟联想: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XX年第七期))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七、家作: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教后记: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 . .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 .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 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 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 作文《我爱家乡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7
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逼( )狭( ) 崎( )岖( ) 阻( )抑( )
回环( )曲( )折 亦复( )如是( )
2.本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含义的理解。
4.对作者所说的“趣味”的理解。
5.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6.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你觉a得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试分组讨论,小组长做摘要记录。
7.你学习中遇到过挫折、坎坷吗?如有,你觉得本文的学习对你有启发吗?应该怎样做?列举几条在下列空白处。
8.学习本篇课文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bī xiá qí qū zǔ yì huán qū fù shì
2.略
3.百折不挠,永远昂扬向上
4.略 5.略 6.略 7.略 8.略
基础知识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逼狭( ) 崎岖( )( ) 阻抑( ) 险(jùn)____ 丛山(dié)___岭 浊流( )2.指出下面文句中加点词语的比喻意。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1)长江大河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成语接龙。 回环曲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词填空。 奇趣横生 崎岖险路 坦荡平原 冒险的美趣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__________,有时是__________。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__________,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__________。参考答案:1.略2.(1)民族生命的进程。 (2)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3.折戟长沙——沙里淘金——金戈铁马——马到成功——功亏一篑
4.坦荡平原 崎岖险路 奇趣横生 冒险的美趣
《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及练习 8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音乐结束后,师导入。)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会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老师朗读师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认真听读,不时圈点勾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
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二)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此环节需要用实例来训练朗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此环节的重点在④,投影在哀婉的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图片。)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美丽和丰� 面对这厚重的土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列宁曾经说过“爱过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些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文天祥的这颗心与端木蕻良对故乡的炽痛之情感将永远激励我!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我想选用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尽管祖国处在黑暗中,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这是对祖国何等坚贞、热烈的爱呀!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同学们,愿你们铭记于心。
(生齐读投影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过智,少年富则过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9
第8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清除阅读障碍。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 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 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五、感悟联想: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七、家作: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板书设计 :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教后记: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10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做出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文章开篇就以历史发展的高度,气势磅礴态度鲜明的提出了论点。为了反复说明"拿出雄健的精神"冲破险阻这个论点,文章引譬连类,用长江大河的流动,说明历史发展有坦平、有曲折,形象而又极富说服力。用旅途生活经验来说明冲破崎岖险路会产生"妙趣横生"的享受。生动贴切而又极富感染力。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词语。
bī xiá( ) qí qū ( ) xióng jiàn ( )hào dàng( )
2、根据汉字拼音写出词语。
丛山dié( )岭 jué( )壁断崖
回huán( )曲折 一xiè( )千里
3、修改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俊峭( ) 膝黑( ) 严历 ( ) 关建 ( )立既( )
参考答案:
1、(逼狭) (崎岖) (雄健) (浩荡)
2、(叠) (绝) (环) (泻)
3、(俏) (漆) (厉) (键) (即)
二、解释词语。
逼狭:狭窄。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比喻处境艰难。
阻抑:阻止,压制。
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亦复如是:也象是这样。如:象,是:这样。
三、学习本文内容。
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一个民族要兴,必须要有"雄健的精神",作者在文章中用比喻的方式,说明"雄健的精神"应该是一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民族兴的重要保证。
3、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说明了民族生命的进程有两种境界--宽阔和逼狭,重点说的是逼狭险峻的境界。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明了人类历史生活的两种境界--坦荡和崎岖,重点说的是崎岖险路的境界。第三段与第二段相比,语义上更进一步。第三段还说明了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
4、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三段中所说的"美趣"?
作者所说的"趣味"正是承接上文所说的人类历史生活中所遇到的崎岖险路。人类在经历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必然会更加感到一份珍贵的快乐和幸福。这种快乐和幸福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以体会到的。
5、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语句,说一说作者在文章中运用比喻的好处。
略。
三、问题探索。
1、一个民族如果要兴,必须需要一种"雄健"精神,一个人如果要想事业成功,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李大钊的生平经历。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哲理。
2.依据标题解读课文内容的学法指导。
3.比喻说理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
依据标题解读课文内容的学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哲理。
四.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幻灯一)
这样大气磅礴,表现出高尚情怀的毫言壮志是谁说的呢?李大钊
(二)知识准备:
谁知道一些关于李大钊的情况吗?(幻灯片二)
教师补充:作者生活在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内外勾结镇压革命,先进知识分子迷惘彷徨的时代。作者却表达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理想。他在23年写的一篇文章就反映了在国家危难之际革命者的信心、决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幻灯片三)
(三)学法点拨:
尝试:根据此题猜读课文内容,有何方法?
阅读技巧,依据题目解读内容:
1抓住关键词语
2捕捉隐含信息
由此切入课文(幻灯片四)
举例1《伤仲永》之“伤”的关键词解读。
举例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捕捉到的信息。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试着把本课的标题解读一下。
答案备选:关键词:艰难、雄健
隐含信息:
①两个内容
②两者有何关系
(四)课文探究:
1.课文感知朗读。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思考,内容是否符合前面的分析(幻灯片五)
2.解读内容:
①关键词与写法(一层研读)
a、紧扣“艰难”“雄健”两个关键词解读课文内容,说说两个词各自的两层含义。
b、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幻灯片六)
备选:
a、艰难:
Ⅰ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Ⅱ国运:处境艰难。
雄健:
Ⅰ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Ⅱ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b、写法:比喻说理。长江黄河过沙漠→山峡国民在艰难境界情况里的。精神等等。
②语言品读(二层研读)
a、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b、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等等(幻灯片七)
③整体把握(三层研读)
a、再从题目看“艰难”与“雄健”之间有何联系?两组词的位置可否调换?
b、什么是雄健的精神?(幻灯片八)
备选:
a、不能调换,因为这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艰难的国运造就一大批真正的骑士、革命者,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b、Ⅰ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Ⅱ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3.课文品味朗读:
四组读一至四节,全班齐读第五节,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学法运用:
按照老师教授的标题解读法的技巧,课后做好《土地的誓言》的预习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图片展示,观感引读
1、图片展示:
图1风平浪静,船儿远航---
图2波涛汹涌,勇往直前---
图3乌云散尽,彩虹出现---
2、观感引读:
学生交流感受,并引发人生的思考。
的确,人生旅途也是如此,民族的历史进程也是如此。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二、激情朗诵,整体感悟
1、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悟:
①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②当时我们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呢?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③如果要鼓励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读标题呢?重音该放在哪呢? (“雄健的国民”)
④下面快速阅读课文,并归纳各段内容。
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
②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2、品读赏析:
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1)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开头的一句: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中间的一句: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掌握品味语言的第一环节: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这正是我们(学习上的苦行僧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向先驱者学习的要点所在——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仍充满必胜的信念!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 境地(选择同义词)
2.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很艰难险阻的境界。 进程(近义词)境况,情况
3.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常常 高低不平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处境困难
5.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 走远路的人
6.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阻止,抑制
四. 重温品味语言的三种途径
反复朗读 比较异同 探究疑点
五、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xx年第七期))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2、拓展延伸:
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冒险的美趣”、“壮美的趣味”、“最有趣味的事”。这些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性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学生:自行查阅有关本文的背景资料、作者的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雄健精神的'具体内容;比喻说理的手法
一、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播放《国歌》的音乐,大屏幕投放《国歌》的歌词)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著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文章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ming》(板书课题)
2、感悟内容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ming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ming"都重读)
b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读重音?("雄健的国ming"重读)
c我们再读一次,将两次读得体会结合起来。
d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国ming为什么能雄健。先请大家朗读课文。要求要准字音。比如:逼狭、亦复如是、浊流、魄势、阻抑。
e国ming为什么能"雄健"?请同学们采集课文内容说话,这样说:国ming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国ming靠什么雄健?
f明确雄健精神的具体含义。(播放课件或小黑板)
g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昕,并谈谈喜欢理由。(解决比喻运用的问题)投影。比喻长江大河一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一一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一一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元际,一泻万里一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一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一一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一一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老师小结: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3、朗读体味
a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学生读。
b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c分部朗读:男、女各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合读。
二、体验反思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大家好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间,学生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三、延伸作业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四、信息反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14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教学步骤:
一、预习情况反馈
1。正确书写词语
逼狭 崎岖 阻抑 丛山叠岭 绝壁断崖 亦复如此
2。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介绍,互相交流,共同认识: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与陈独秀并称为“南陈北李”,李大钊逝世后陈毅写诗悼念他。这篇小品散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当时,有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李大钊站在时代制高点上,预见到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于是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二、朗读课文。先找位男生范读,以慷慨激昂的情绪感染大家,然后齐读共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三、为什么说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它是如何歌颂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的?
通过已学过的《黄河颂》和本文比较阅读,得出雄健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所以李正西称之为:振奋民族精神的雄文
四、思考文章行文思路的特点:
层层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五、问题研究
1.文中多次提及“趣味”,该如何理解?
可联系高尔基《海燕》一文中“战斗的欢乐”一句来理解,种种趣味就指经历艰难险阻之后的幸福与快乐的感受。
2.关心比喻说理,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丰富。
让学生划出所有比喻,联系上下文分析含义与作用。完成练习二。
六、联系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社会和个人谈一谈读本文后的感想
七、作业
仿写课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
《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及练习 15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
9.18,9.18,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出示课件一:课题)
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
出示课件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深入探究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课件三:
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速读]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学生大声朗读这部分文字。(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读语句)[选读]
出示课件四:品读赏析
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你以“这是一块( )的土地”的形式来说自己的看法并找出文章中语�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师根据回答总结明确:赞美、热爱、自豪、思念……的语气
分组朗读,每组推举一名最好的同学来读。[荐读][配乐读]
师针对朗读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出示课件五:朗读比较
想一想,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本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想起无数的脚印,埋葬过欢笑的田垄,稻颗上的蚱蜢,沉重的镐头;我闻到了土壤的香气,稻禾的香气;我听到了欢喜的声音,劳动的声音;我想起了浅浅的河流,烟雨似的柳条,清亮透明的天空,银线似的蛛丝,拉粮的粮车,到处飞的麻雀,碾着新谷的场院……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小组讨论回答,在讨论过程中,师提示:内容、结构、修辞手法、感情表达等方面
师根据具体回答情况评价
通过同学们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课本的原话确实运用得恰如其分,那么我们用什么样语气和语速才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呢?请同学们试着读一下。[试读]
学生读了之后,互相评价。
学生试着总结语气:亲切、依恋、缓慢、低沉……
齐读这一部分语句。[齐读]
2、面对故乡的土地,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在作者的笔下,这片土地是那样的富饶、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生机,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却遭受着从来没有过的蹂躏与践踏,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擦去板书)现在这片土地上满目萧索,一片凄凉。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哀号声不绝于耳,更不用说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示课件五:各种图片资料)
谁无父母,谁无妻儿,面对同胞惨遭杀戮,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作家,端木蕻良面对家乡的土地,究竟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结尾。”
师生齐读。[齐读]
同学们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作者满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点评。
现在就让我们用坚定的、充满激情的语调来读下面两句话。
出示课件六:选取两长句进行配乐朗读
(如果时间够用,可再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在那一刻,作者犹如一只失去方向的鸟儿,在寻找自己的枝头。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如此的诤诤誓言。最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一位诗人所发出的誓言。
出示课件七:《我爱这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