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 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特殊的葬礼》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对重点词语在理解和诵读中逐步积累,并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灵活运用。
(二)过程方法目标
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朗读、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三)态度情感目标
充分认识到大自然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懂得避免悲剧发生所应采取的措施,并由此深刻认识到爱护地球与人类生存的统一关系。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展开想象,比较塞特凯达斯瀑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情形,体会到环境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爱护地球与人类生存的统一关系。联系课文内容,写写菲格雷特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说辞。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字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准备课上提出或先与同学讨论。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的字查查字典
葬礼 咆哮 无奈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 不辞而别 奄奄一息 慕名而来
(3)通过电视新闻、报刊图书或电脑网络等途径,寻找一些关于自然环境遭受人类破坏的信息和图片;另外再找一些关于描写瀑布的诗句和词语。
(4)对教师下发的课外阅读材料《趵突泉的喜忧变迁》读一读。
2、教师准备
(1)本课的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
(2)做好多媒体课件。
(3)课外阅读材料《趵突泉的喜忧变迁》(提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解题导入
1.教师板书“葬”,同时让学生说说“葬”字的写法,学生表达与教师书写同步。然后请同学读读这个字,平舌音要读准。
师:什么叫“葬”? “葬”是会意字,从字形上就可以领会“葬”字的意思,谁来说一说?(“葬”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在丛草中,从字形上看,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草的形状,中间是个死字)
2.教师板书“礼”,问:那么“葬礼”是什么意思?(掩埋死者遗体的仪式)
3.教师板书“特殊的”,问:老师在葬礼前再加上“特殊的”,此时,你产生那些问题呢?(是为谁举行葬礼?哪些人参加葬礼?为什么称特殊的葬礼?葬礼的经过是怎样的……)(教师随机在板书的课题下面打上几个大小不一的问号,问号的大小根据问题是否重点决定)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带着刚才的问题认真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通顺。碰到读不通读不好的地方自己回过去再读读,直到通顺为止。读完后再静静的想一想,刚才的问题是否都能够解决了,该怎样来回答。
2.组织学生交流,先请提问的同学来回答。教师随机点评,并将黑板上的问号逐一擦去。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已经将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不少。那么,通过刚才的认真朗读,你从课文的文字当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或者有了那些新的认识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然后再交流一下你的收获,看看谁会读书。
4.组织学生交流,首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每个学生谈自己想解决的问题,然后四人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做好点评。(引导用“因为……所以……“来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7.小结
再读课题,说一说为什么这是一个特殊的葬礼?
8.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1)描写瀑布的诗句有哪些?
(2)描写瀑布的词语有哪些?
三、学习词语
1.黑板出示词语
特殊 葬礼 减少 下旬 重演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生命垂危 奄奄一息 不辞而别
毫无节制 乱砍乱伐 水土流失
慕名而来 流连忘返 饱含深情
拉丁美洲 巴拉那河 塞特凯达斯瀑布
菲格雷特 生态学 环境学 专家教授
2.指导朗读,对不懂的词语提出来讨论一下。
4.再读一读这些词语,对于一些成语,要读出词语的意思来,读出语气来。
5.指导写字
滔:右下部首要写得匀称
慕:最后两笔是水平两点,不能写成垂直两点
四、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五、课外作业
1.朗读课文和课外补充材料
2.通过电视新闻、报刊图书或电脑网络等途径,寻找一些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有关信息和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准备下节课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朗读、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共同的家园——地球。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的形象揭示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深刻领会爱护地球与人类生存的统一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情感基调
集体读课题,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这个葬礼特殊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举行葬礼的对象特殊,主持葬礼的人特殊,参加葬礼的人特殊等方面来加以说明,教师自然导入课题:所以说,这是一个——生:特殊的葬礼)
二、精读“瀑布今昔对照”部分,究其原因,激发感情
1.品读瀑布昔日的壮观景象
(1)师:同学们,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的瀑布,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语言描述,来感受一下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景象。
①指名朗读相关段落(第二自然断)
幻灯出示重点句子和相关图片: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②看看左边的图,读读右边的句子,说说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出示:这是一条 的瀑布。(读后交流并填空)
③师:结合图片品味品味其中的词语,你对哪个词语感受最深,就具体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教师引导深入品析)
“咆哮而下”,咆哮的本来意思指什么?读到这个词,你仿佛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这个词写出了瀑布声音大,像发怒的野兽,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谁能读好这个词语。(如果朗读不到位,教师评价:瀑布不在咆哮)
第二个词是“滔滔不绝”,在这里,“绝”指什么(用完,没有)?读到“滔滔不绝”这个词语,你眼前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写出瀑布水量巨大,永远也流不完)——谁能读好这个词(根据朗读效果评价:水量不大、水量大一些、水量很大)
第三个词是“一泻千里”,这里的“泻”指什么?读到“一泻千里”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写出瀑布流速很快,流得很远。)你会自然想起古代哪位诗人写的什么诗句?——谁能读好这个词?(根据朗读效果评价:流得不够快、流得不够远、流得很快很远。)
④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师:这一句话,只用了三个词语,就写出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水声之响、水量之大、水速之快、水流之远”。现在我们将这三个词语放到句子中,想象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将这句话读好。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价(气势不大、有点气势、气势很大、气势雄伟等,反复多次)——教师范读——学生评价——集体朗读
(2)下面我们就通过录像观赏一下塞特凯达斯瀑布。
播放录像片段(两遍),在关键处定格——师:假如你是当时的游客,你就站在大瀑布的面前,你会如何赞美瀑布?(学生发言,教师随机点评)
(随机板书:雄伟壮观)
2.品读瀑布现在的可悲模样
(1)师: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让游客留连忘返。但是,几年过去了,许多慕名来而的游客,见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呢?(教师出示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配上音乐,教师范读。)
(2)师:同学们,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变成了这样一副模样,着实令人惋惜。如果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可以用“雄伟壮观”来形容,那么此时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
出示:这是一条 的瀑布。
(如果学生说出“逐渐枯竭”,教师引导:在你眼里,逐渐枯竭的瀑布是怎样的?如果学生说出“生命垂危”,教师引导:“生命垂危”本来是形容什么的?你为什么用来形容瀑布呢?如果学生说出“奄奄一息”教师引导:奄奄一息本来是形容什么的?你为什么用来形容瀑布呢?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语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哪个词是直接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后两个词语是写人的,是间接写瀑布的。)
(板书:逐渐枯竭)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语言。
师:同学们,赛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有咆哮轰鸣、震耳欲聋的水声,现在有吗?它曾经有滔滔不绝、奔腾不息的河水,现在有吗?它曾经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急流和气势,现在有吗?它的周围曾经有葱茏茂密的森林,现在有吗?
在逐渐枯竭的瀑布面前,过去的一切都看不见了也听不见了,现在能够看到的是细细的流水、是黑黑的悬崖,听到的是流水低低的叹息。这就是我们心中的逐渐枯竭的瀑布的模样了。
(4)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这条逐渐枯竭的瀑布的?
幻灯出示: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①指名朗读——问:你朗读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听出来了吗?(反复多次,要抓住“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消亡”等关键词评价,看看意思是否读了出来)——集体朗读。
②师:同学们,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是“无奈”,请问什么叫无奈?(启发:塞特凯达斯瀑布愿意变成这副模样吗?但他有没有办法支配自己的命运?“无奈”的意思就是:不愿意变成这样,但没有办法,不得不变成了这样。同学们,塞特凯达斯瀑布为什么会变得这样无奈呢?此时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会向人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的内容,替塞特凯达斯瀑布把心中的无奈说出来。)
教师评价语
从你无奈的述说中,我听出了你对自己过去的眷恋,你是一条怀旧的瀑布。
从你无奈的述说中,我听出了人类给你造成的巨大伤害,你是一条理性的瀑布。
从你无奈的述说中,我听出了人类对自然的无情践踏,你是一条忧伤的瀑布。
从你无奈的述说中,我听出了你对人类的控诉,你是一条愤怒的瀑布。
从你无奈的述说中,我听出了你人类的规劝和希望,你是一条关注人类命运的瀑布。
三、精读“举行葬礼”部分,试写总统演说辞,揭示主题
教师过渡:同学们,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逐步枯竭,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但塞特凯达斯瀑布再也无法改变自己走向消亡的命运,他流尽了最后一滴水,就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流下的最后一滴绝望的眼泪,孤独地离我们远去。(出示人们举行葬礼的幻灯片,配上悲哀的音乐)
1.师:1986年9月下旬,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了葬礼。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这位总统在葬礼上表达了哪些意思。
指名读——指名说(两层意思:一是对大瀑布的美好回忆;二是对人们的号召与动员)
2.师: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包含深情,动人心弦。下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一写这段演说辞。因为时间有限,只要简要地写上一段。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引用,但要自己组织语句来写,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语言文字。
教师出示格式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昔日的瀑布……可是,如今的瀑布……希望通过这样的葬礼……
(教师事先下发草稿纸,半张按照格式以填空形式出现,半张可以不按照格式写,只要写出两层意思就可以了。学生写话,教师巡视并物色发言人,酝酿点评)
3.指名上台演讲,进入角色,教师点评。
4.师:(指着板书)同学们,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在短短几年中逐步枯竭,最终走向消亡,这真是大瀑布的悲剧。(板书:大瀑布的悲剧)
四、补充图片资料,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1.其实,许多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着,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幻灯出示)
(1)出示“白色垃圾 污染水源”图片,问:这是什么的悲剧(水源的悲剧)
(2)出示“水质污染 鱼儿遭殃”图片,问:这是什么的悲剧(鱼儿的悲剧)
(3)出示“乱砍滥伐 群山荒芜”图片,师问:这是什么的悲剧?(群山的悲剧)
(4)出示“水土流失 田地干旱” 图片,问:这是什么的悲剧(田地的悲剧)
(5)出示“一潭浊水 维系生命” 图片,问:这是什么的悲剧(生命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2.师:同学们,《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给我讲述的是大瀑布的悲剧,但在我们的眼里,这仅仅是大瀑布的悲剧吗?(不是,这实质上是人类的悲剧)
板书:将“大瀑布”擦去,改成“人类”
3.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还替菲格雷特总统进行了演说。假如再进一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和课前搜集的资料,我相信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此时此刻,假如把我们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5.教师小节:同学们,大自然是慷慨无私的,它已经向人类恩赐了许多许多,但我们人类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希望我们人类的悲剧不再重演。
板书:不再重演
五、课外作业
读读补充材料《趵突泉的喜忧变迁》,看看趵突泉原来的喜是什么?后来的忧是什么?最后的喜又是什么?看看它的喜忧是如何变迁的?看看我们如何使趵突泉曾经的悲剧不再重演了。
板书设计:
特殊的葬礼
雄伟壮丽 逐渐枯竭
(大瀑布的)悲剧
(人类的) (不再重演)
四年级语文教案 3
《番茄太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做个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走近明明,知道她是一个漂亮、聪明和富有爱心的小女孩,感悟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
预习作业:
1.将课文分成三段,归纳段意,并能说出分段的理由。
2.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课文种几次提到“番茄太阳”,它们各有怎样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出示课题:番茄太阳。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能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好奇心。见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2.学生自由提问。
3.大家读了课题,一定会惊讶,大家见过番茄,也见过太阳,但番茄太阳是什么样子呢?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课文为什么要用“番茄太阳”做题目呢?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大家一定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1.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正音:亲戚(第一声);字形:盲(理解:无目就是盲人)、蔬与疏、慌区别;献
(3)再读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按时间顺序理清线索)
(1.生活的艰难,让“我”的心情很灰暗,但是每当我看到菜场上一位爱笑的盲童的被父亲拉着手,通过触摸认识各种蔬菜的情景,“我”便感到温暖起来。
2.明明问“我”太阳是怎样的,爸爸告诉她太阳像番茄一样,明明称太阳为番茄太阳。
3.明明要去做角膜移植,临别时她说要把她的脚给“我”,“我”被她善良的心感动了。)
2.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初步理解“番茄太阳”
1.番茄,太阳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自由朗读课文,找找“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
2.组织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
①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②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③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2)自读出示的三句话,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中的“番茄太阳”指明明心中的太阳,第二句话指明明的笑脸。第三句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3.过渡:第三句话中的“番茄太阳”似乎不明白,下节课,让我们走近明明与作者,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 课文中三次出现过“番茄太阳”,前两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感悟。
1.上堂课,我们对第三句话中的“番茄太阳”似乎不明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明明与作者,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2.让我们先去了解一下明明吧!相信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文中的主人公明明一定给你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说说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她的这些特点的。
3.学生自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
(1)虽然失明,却是个漂亮的女孩。
出示: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笑起来像个天使。
(2)活泼开朗:尽管小女孩的命运坎坷,生下来就没有看到过色彩斑斓的世界,但是她从不哀怨,依然那么爱笑。
出示:每次从菜场经过都能……特别爱笑。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追着人走。看着她的笑脸……“番茄太阳”。那个正午我坐……天使般的笑脸。
重点理解并体会这句比喻句的好处: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明明爱笑,笑声特别感人。)
_ 读好每一句话,感悟明明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生活态度。
(3)机灵聪明1.能通过触摸认识许多蔬菜;2.通过拐杖的声音认识了我;3.喜欢提各种问题。
出示:有一次,……走路的吗?明明好奇地问…… 她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
_ 读好每一句话 ,感悟明明热爱生活的态度。
(4)善良,有爱心的孩子:虽然她自己是个盲童,但是她还愿意帮助“我”,愿意把她的脚给我。
出示:我弯下腰……给你,好不好?
_ 读好这句话,感悟明明的关爱他人。
5.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盲童,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温暖——尽管盲童一家生活并不富裕,而且家中还有一位残疾的孩童,但是他们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情景,让我感动温暖。
心疼——小女孩那么漂亮,那么可爱,可是命运对她却是那么不公,双眼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作者觉得心疼。
快乐——明明的开朗,对生活的乐观感染着我,让我也变得快乐起来。
_ 重点体会这句比喻句的好处:明明像小屋里的光线,带给了我许多快乐。(原先我的心房是灰暗无比的,是明明的笑声给我带来了快乐,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喜欢——明明的聪明、明明的可爱,让我喜爱上了她。
感动——明明的善良深深打动了我,虽然她并不知道把腿给别人意味着什么,但她是诚心诚意的,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她将好心人的关爱毫不做作地传给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让我觉得红红的“番茄太阳”挂在了我的心中。
_重点感悟细节描写: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6.小练笔: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的心声吗?请你帮她尽情地倾吐吧!
补写: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7.文章学到这儿,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
(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的心灵。)
这颗爱心中包含着什么?(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8.相机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明明虽然离开了我,但是她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她那美好的心灵,就像灿烂的太阳一样,温暖着我的心。
9.通读全文,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番茄太阳”为题?
三、作业
读一读《飞吧,断翅的小鸟》,互相谈谈感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苏教版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在了解艄公的高超技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艄公高尚的人格品质。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教学重点:
1、感悟黄河的险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
2、理解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体会艄公的勇敢与机智。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使学生领会到: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汹涌的黄河以及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多音字“系”,让同学们区分这个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都能正确区分开来。
2、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
1、黄河的主人是谁呢?(板书:艄公,注意正音)
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请同学们迅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齐读)
2、抓住“惊涛骇浪”这个词,什么是惊涛骇浪呢?我们可以看到涛和浪是一对近义词,惊和骇又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来翻译,连起来我们就能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了。通过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板书:黄河 气势 大
出示: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出示一系列黄河的图片,让同学们从图片中感受黄河的气势。这就是惊涛骇浪,令人胆战心惊,面对这样的黄河,又有谁不害怕、胆怯、畏惧……但是,就有这样一群人不怕,他们就是——黄河上的艄公
再次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齐读)
3、 刚刚我们通过逐字解释理解了“惊涛骇浪的意思,那么“如履平地”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不太熟悉的生字我们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了字典,这里的“履”原来是什么意思?(生:鞋子。) 那么“如履平地”的意思呢?(生:穿着鞋子在平地上走。) 艄公的鞋子是什么?(生:羊皮筏子。)
下面请同学们呢去2-5自然段找一找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
出示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 羊皮筏子 小、轻
从那儿看出的?(“小”“轻”“好象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指名读后指导朗读
“远远望去”要读得慢些,让人感觉真的很远。
“那么小,那么轻”读出很小、很轻。
“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要惊险。
(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羊皮筏子实在是又小又危险了,但它作为艄公在黄河上行走的“鞋子”还要载人,那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镜头去看一看吧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齐读,注意里面的感叹号哦)
看到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还有人,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师引读:“不只一个,还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数着皮筏上越来越多的人,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越来越紧张、害怕、惊讶、激动。) 我们平时心里感到害怕、紧张、惊讶、激动,数数速度会越数——越快,音量会越数——越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羊皮筏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看看作者的特写镜头是怎么描写的呢?
出示:“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这羊皮筏子上面不仅有六个人,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更加危险)
6、 过渡:原来,艄公穿的是这样的鞋啊,这就是艄公脚下的羊皮筏子。出示图介绍: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客货两用。就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没有护拦,没有扶手,同学们,让你坐这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你敢不敢? (不敢)连作者看了都“提心吊胆”,那么乘客们是怎么表现的呢?
出示: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1)乘客们什么表现?(谈笑风生) 板书:乘客 谈笑风生
“谈笑风生”是什么意思?
(2)读读这句话,哪些词句表现了乘客们谈笑风生?
“指指点点”——联系实际在指指点点些什么?
“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请同学们联系坐公共汽车的感受谈谈。
7、如果由李老师来撑羊皮筏子,你们敢不敢坐?(不敢!因为老师没有艄公的本领,那他有怎样的本领呢?)
出示:“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自由读读这两句,你体会出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胆大 勇敢 技术高 负责任 认真、细心 经验丰富 智慧)
板书: 勇敢 智慧
这段话中的“小心”和“大胆”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浪小时就是大胆地破浪前进,浪大时就要小心翼翼地观察水势)
出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同学们,艄公面对的是什么?——险恶的风浪。
身负的是什么?——乘客的安全。
而他站在羊皮筏子上凭的是什么来渡黄河?——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由此,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技术高超、镇静、机敏……)
板书:镇静 机敏
8、因此,这样的人,才能配成为黄河上的主人。齐读再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三、扩展延伸
作者用“黄河的主人”做题目,先写(黄河),又写(羊皮筏子),再写(乘客),写乘客时简简单单地介绍了艄公,为什么这么写?
总结: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法,小小的羊皮筏子能在滚滚的黄河中鼓浪前进,乘客还能如此的谈笑风生,无不反映出艄公的机智勇敢。
四、小结
1、面对这位艄公,你想对他说什么?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儿女,更锻炼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意志,艄公只是千万个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就让我们将艄公的精神装在心中,带出课堂,带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板书设计:
勇敢 智慧 镇静
17、黄河的主人 艄公 机敏
对比、衬托
黄河 羊皮筏子 乘客
气势 大 小、轻 从容
202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传递在人物之间的爱。
教学重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文字。
教学难点:
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番茄”
师:同学们,“番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西红柿)有谁和老师一样喜欢它?你为什么喜欢?(绝大多数孩子都是非常喜欢这种能果能蔬的果子的。)
生:因为它酸酸甜甜很好吃。
生:因为它圆圆的,颜色红艳艳的,非常好看。
……
师:同学们真得很喜欢,说起来,张张脸儿都洋溢着笑容,很快乐。
2、板书“太阳”,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温暖、光明……
3、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齐读课题。
4、激趣置疑
师:读这一课的课题,在你的心里会产生哪些问题?
生:“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课文里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以“番茄太阳”为题?
师: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翻开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仔细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
三、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番茄盲童忙碌蔬菜亲戚阿姨
清脆小屋捐献拐杖面颊眼角膜
b)理解生词的意思。
盲童清脆捐献眼角膜
c)逐段指名朗读,帮助学生读熟课文。
四、解决初始问题1“番茄太阳”是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里出现“番茄太阳”的句子,画下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字幕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指名读第一句话。
师:现在谁知道“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出自谁的口中?
生:明明。(板书:明明)
师:�
指名读第二句话。
师:“她”是谁?这一句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明明。
生:比喻句。
生:把明明的笑脸比作番茄太阳。
指名读第三句话。
师:“番茄太阳”出自明明的口,却记在了谁的心里?
生:作者。
板书:“我”
五、解决第二个问题,理清文章段落层次。
1、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回答:明明和“我”就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课文就是写我们之间的故事。
2、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我”和明明之间的交往的故事。给课文分段。
3、在我们的交往过程中,“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画出表示“我”的心情的词语。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初步弄懂了课文主要写了“我”和明明的交往,知道“番茄太阳”的来由。可是,一个孩子口中的话为什么会被作者一直记在心中呢?”难道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为什么作者用“番茄太阳”作为文章的题目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或是存在疑问的地方留下记号。
2、书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2“番茄太阳”
明明
“我”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问题,围绕“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激发兴趣,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座梦幻城堡,那里居住着许多我们喜欢的动画人物。看,他们来了!(出示动画人物图片:白雪公主米老鼠唐老鸭小鹿斑比爱丽斯等)
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吗?
(出示图片:美国动画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2、简介沃尔特·迪斯尼和迪斯尼乐园
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不但创造出了那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出示迪斯尼乐园的图片。)迪斯尼乐园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是全球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面积有206公顷,是香港迪斯尼乐园的两倍,相当于30个苏州外国语学校。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包括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到了迪斯尼乐园就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简介格罗培斯
然而你们知道迪斯尼乐园是谁设计的吗?(出示图片:建筑大师格罗培斯)
①通过预习你对格罗培斯有了哪些了解呢?
出示句子:
A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
B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
(总结:世界建筑大师功绩卓著业绩辉煌)
②老师补充资料
(出示:格罗培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代主义大师和景观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
4、揭示课题,质疑。
A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不是“迪斯尼乐园”,不是“动画大师——沃尔特·迪斯尼”,也不是“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而是——?(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B解释课题
什么是路径?什么是?“路径”是什么意思?
(路径:就是的路线。)
C两个享誉全球的人物,一个散发着无穷魅力的乐园,无论哪个都是夺人眼球的焦点,可作者为什么避而不谈,单单要介绍微不足道的迪斯尼乐园路的径设计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路径?这条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在路径设计的过程中,格罗培斯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è)、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
理解词意: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
辨别形近字:功课奔驰焦躁催促
攻克松弛干燥摧残
指导书写:踩(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左右配合)窄(上下结构,上大下小,注意竖中线)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
4、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设计。)
5、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
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完成设计)
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设计。(获得)
6、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练习朗读,挑战“朗读大王”。
(读得最流利读得最有感染力读得最准确读得最投入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6路径
2、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路径》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设计。)
4、迪斯尼的路径设计被评为路径可真是件了不起的事,但路径的设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瞧,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正为它大伤脑筋呢!
二、创设场景(一),引导学生认识大师,感悟他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
1、营造现场氛围
画面出示: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风光
教师配画外音: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车内坐着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虽然车窗外风光旖旎,漫山遍野都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但是格罗培斯却无心欣赏,他正呆呆地看着远方,愁眉不展,默默无语。(一名学生模拟格罗培斯当时的神态)
学生钢琴伴奏,琴声舒缓悠扬。
2、引导学生与格罗培斯对话,进行人称转换练习,深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师画外音:这时坐在一旁的司机可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问:
学生分别扮演格罗培斯和司机进行对话:
司机:格罗培斯先生,您有什么心思吗?为什么愁眉苦脸的?
格罗培斯:哎!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施工部打电报催促,让我赶快定稿。
师问:格罗培斯说什么?你会用用第三人称“他说”的方式转述吗?
他说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施工部打电报催促,让他赶快定稿。
3、引导学生认识“大师”
师问:相对于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设计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太微不足道了。难道这也值得他大伤脑筋吗?是不是他没有尽力?是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
对于迪斯尼乐园各景点的道路安排,他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
A指名读这两个句子,思考:你从这些数字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你觉得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大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责,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读出对大师的敬佩。
三、创设场景(二),通过扮演顾客购买葡萄,引导学生感受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所包含的对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师配画外音:交谈中,山路忽然一转,汽车开进了一个小山谷,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格罗培斯的注意。
出示句子比较:
许多园主把摘下来的葡萄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但却很少有停下来的。
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前停着许多车辆,人们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1、指名读两个句子。
2、两种卖葡萄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的话,一个是一个是。(无人问津门可罗雀冷冷清清/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红红火火)
3、同样是卖葡萄,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买谁的葡萄,为什么?
4、演一演,说一说。
(我会选择去买老太太的葡萄,因为可以选到新鲜的,的;因为可以享受亲手采摘的快乐;因为可以感受到被人尊重,被人信任的感觉……)
四、创设场景(三)通过司机和格罗培斯的对话,揭示路径设计中的理念:对人信任,给人尊重
1、出示语段,师配画外音
看到此情此景,格罗培斯深受启发,突然来了灵感,他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巴黎,马上给施工部拍了封电报: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师问:格罗培斯一连串的动作快得让司机来不及反应,为什么要撒下草种,提前开放呢?于是,他们两个人之间又有了一次对话:
2、学生填写对话表格(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司机()问:格罗培斯()说:
3、电报的内容按字收费,所以写得很简练。如果你是施工部的工作人员,看到格罗培斯的电报“撒下草种,提前开放”,会有怎样的想法?(担心、疑惑、不理解……)
五、创设场景(四)想象乐园中各种各样的小路,体验格罗培斯成功的喜悦
1、师配画外音:那么事实如何呢?
2、出示句子
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师插问:被踩坏了吗?没有)这些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师插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走的人多,路就宽;走的人少,路就窄;没有人走,没有路。因为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小路与乐园周边的景物融为一体,和谐自然,显得雅致美观。)
3、迪斯尼乐园中的草地不仅没有被踩坏,还那么优雅自然,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被专家评为路径,这就是对格罗培斯设计理念中的“对人信任,给人尊重”的褒奖。(板书:对人信任给人尊重)
4、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漫步在迪斯尼乐园的小路上,请想象一下那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象)
六、创设场景(五)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的含义
师配画外音并出示: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设计。记者采访了各界代表一个共同的问题:你觉得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设计,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吗?为什么?
格罗培斯:这是按照游客走出的痕迹铺设的,尊重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方便、快捷,当然是设计。
游客:这些路径花费了格罗培斯大量的心血,设计得漂亮,有情趣,是设计。
专家:这些路径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确实是设计。
七、 总结全文,揭示中心,在学生心中播下顺其自然,尊重他人的种子。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一波三折,终于获得成功,被评为设计。看来,正如格罗培斯所说:“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选择。”真诚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以格罗培斯为榜样,对人信任,给人尊重,创造“。
202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
一、选择读音。
迪斯尼 漫山遍野 选第一个,其余第二个。
二、造句
这种名贵草药是自然生长的。
只要好好学习,自然会取得好成绩。
马上要上场表演了,要自然一点,不要紧张。
三、填空,回答问题。
1. 40 无数 微不足道 大伤脑筋
2.50 一次
对建筑设计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有很强的事业心。
四、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1.全画去第二个。
2.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的做法种获得路径的设计。
3.都体现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道理。
五、阅读,完成练习。
1.蜜蜂每次采过一朵花的蜜,就屙一粒屎。
2.指的是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 8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掌握边读边思考的方法,概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用读来理解文章思想脊髓,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后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会把搜集的资料按要求整合。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2、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3、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
4、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
5、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索自然的欲望。
1、由课题导入,紧抓题目中的“老师”一词,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当我们的老师?
2、让学生意识到本课所说的老师并不是平常的老师,而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呢?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扎实训练,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展示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5、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6、齐读最后一句。
(三)重点引悟,研讨探索自然的秘诀。
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最后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2、学生交流讨论。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3、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惨祸:惨重的灾祸。
流线体:流线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象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薄壳结构暂时不讲)
4、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2)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3)指读句子。
(4)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5)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6)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7)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8)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9)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0)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1)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5、研读第五自然段。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读)
(5)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白宫、克里姆林宫:、圣路易斯拱门:、太空针塔,就连我们学校的接替教室也是采用这种“薄壳结构”建造的,其实这样的建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不妨去调查一下。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四)课外延伸,激发探索科学的奥妙。
1、按要求(人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很丰富,看来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还真不少。正是由于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启发,所以才有了很多发明创造,他
(五)奇思妙想,激励探索创造的志向。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3、亲爱的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