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也叫“Ducky效应”:
是指缺乏能力的人在自己未经思考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却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识别错误行为的认知偏差现象。
现实中这种人俗称“杠杠”。没有人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
因为他们总是固执己见,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事物的局限性,一味的否定别人,不仅不能给别人提供正确的意见,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那么,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人说,那就据理力争,拼到底,让他们无言以对。他们自然不会“扯皮”。
但这样最后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会让对方记仇,下次继续找机会刁难。
即使你赢得了争论,也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看起来他赢了,但他没有。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其实最有水平的待遇就是——“示弱”。
示弱是一种“模式”
《鬼谷子》里有句话:“要想高,就要负。”
短短八个字,简洁凝练地表达了“示弱”的智慧。
示弱不仅仅是退缩。
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模式”。
表面上看,我输了当前的争论,丢了面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说到底,两者没有区别,只是面子和时间哪个更值得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选择恰恰反映了一个人的格局。
自卑的人需要不断强调自己的正确才能让别人认可自己,所以更在意争论的结果。
有些人表面上不在乎输赢,更在乎自己的宝贵时间。比起面子,他们更在乎得到什么。
别人说你错了,你承认自己错了;别人说你不如他,你就承认对方优秀。
对方满足了虚荣心,你却获得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
两种模式一目了然。
作家冯骥才说:
“低调不是被边缘遗忘,也不是无能。反之,只有自信才能韬光养晦,安于现状。”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如果一个人内心强大自信,自然不屑于在一场争论中赢得别人的认同,也就没必要和别人较劲了。
相反,那些总爱“抬杠”的人,总是坚持否定别人,证明自己的正确,这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不自信。
就像莫言在《晚熟》里提到的表哥。
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文采比莫言好,试图通过下台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恰恰反映了他的不自信。
弱者逞强,强者示弱。
示弱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网上流行一个问题:
人,什么时候应该选择示弱?
下面这个高度赞扬的回答是——当你的能力远远超过对方的时候。
仔细想想,真的很有道理。
假设两个人处于同一水平,同时竞争一个职位,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必须尽力表现自己,才能赢得这个职位。
如果这个时候示弱会怎么样?很有可能丢掉这份工作。
如果你们的能力远超对方呢?这个答案值得深思。
当然,你可以强势竞争,让对方望而却步,但更明智的做法是示弱,让对手成为朋友。
当你的能力远远超过对方的时候,对你来说毫无悬念。这时候主动示弱,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成为你以后工作中的助力。
这就是示弱的智慧。
南存辉是这样说的:
即使管理者很强,也要学会示弱。只有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让更多的人有锻炼和发挥的机会。底层的人长大了,公司能不强大吗?
比如一个人明明很有能力,却彬彬有礼,谦虚谨慎,让人觉得他没有架子。
我们都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为什么?
不是因为对方很有能力,而是因为对方的教养和性格。
这些都是因为对方的“软弱”行为。
但是因为巨大的能力差距,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并不觉得有压力,更不觉得我们比方强。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可以向另一个人示弱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两种可能:
第一,这个人有自知之明。
第二,这个人的能力远超对方。
所以,示弱,很多时候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古语有云:“智者举人,愚者举杠。”
严格来说,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
因为在一些专业领域,越是“挑衅”的学者越是真实,会促进学术发展。
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论证都没有实际意义。或者说象征意义大于问题本身的意义。
因为要争论的人不是追求问题的对错,而是要反驳对方。
而这种竞争精神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空虚和自我满足。
如果你赢了酒吧,你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你失去了酒吧,你似乎没有失去什么。
仔细想想,这样的行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不必为这样的人浪费宝贵的时间。
如果遇到打架的人,给敌人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