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友好”商业模式的崛起,离不开基础准入规范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宠物友好”的商业场所要求顾客在进入、用餐、入住时出示宠物免疫记录、狗证或电子芯片信息,通过疫苗核查、禁养犬筛查等措施,守住公共卫生与合法饲养的底线。
随着准入机制趋于成熟,“宠物友好”业态可持续性得到验证,进而被多地政府视为提振消费、优化城市服务的新抓手,系统性纳入城市发展战略。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今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丰富“宠物友好”等消费业态;今年6月,《深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亦提出,推进“宠物友好”型商圈建设,鼓励商场、酒店搭建完善的宠物设施设备,2025年推动全市“宠物友好”商场和公园达到90个以上。
同月,佛山市印发《佛山市推动宠物经济集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聚焦宠物用品、食品、医疗等核心领域,到2027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宠物产业集群,并每个区建设两个以上“宠物友好”社区。
除广东省外,还有不少城市在积极布局“宠物友好”经济。今年9月,无锡市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宠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表示,力争到2027年,全市宠物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并打造一批“宠物友好”社区、商圈、景区及宠物主题公园。
总体来看,2025年,“宠物经济”与“宠物友好”加速进入政策视野,含有相关关键词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项规划及实施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密集出台,据新快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十余个省(市)或下辖城市系统布局“宠物友好”经济,涵盖产业培育、城市空间改造、消费场景建设、标准监管等多个维度。
这些信息表明,“宠物友好”理念,在历经商业探索后,跃升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民生需求、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关键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