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连日阴雨,湿气缠绵如织,直至骨髓深处。家乡的早春尤其冷冷清清。往昔,每逢此时,我总是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送去一只铜脚炉,或是一只布套包好的“汤婆子”,手与脚俱感知到阳春般的温暖。这份暖意,如同宝钗过生日时贾母所享受的一样,是为老人带来温馨;而刘姥姥从大观园归来,姑娘们送她的礼物,也是真正的心意之举——青纱、茧绸、御田粳米、果子点心,以及随身衣衫,还有一百多两银子,那真是救急又助困。
"暖老温贫"四字,让我想起屠格涅夫在一次偶遇乞丐时的情景。他虽然一无所有,却真诚地向乞丐道歉,这份关怀和理解,让乞丐深受感动。在这样的寒冷天气里,一碗炒米,就像郑板桥所言,在山东范县任上写下的家书中描述的那样,是最能慰藉人的食物之一。它不仅能够让身体感到温暖,更能抚慰心灵。
然而,当我们回望过去,我们曾经享受到的是铁锅里的炒米,而不是现代的手摇爆米机爆出的炸糕。但那时,那些焦黄色的炒米充满了独特的香味,它们比现在更加难得。加上红糖撒上,再舀热水一起喝下,那种快乐和满足感是难以忘怀的。而如果能在其中放入溏心蛋,那就更是奢侈了——只有对待贵客或家中的宠儿才会这么做。
对于那些躲避寒风的人来说,即使捧来一碗简单的地瓜煮豆腐,也已足够他们感到珍惜。如果再有溏心蛋出现,那简直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事了。此等小事,便成为了一生的记忆,无论何时,都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