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热浪滚滚,一波又一波。黄色天气预警:太原迎连续桑拿天。
下午,困在床上,看了一本书《寻找宁静》。突然,我听到窗外传来闷雷,接着是倾盆大雨。只过了半个小时,又是晴天,破涕为笑。
上帝受了委屈,发泄出来。但是人呢?郁闷,纠结,痛的无法转开,怎么才能知道?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味的忍受,一味的承受,一味的快乐,一味的超然。找个渠道,发泄,抚慰,或者升华,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后,去看电影《唐山大地震》。在那里,你可以让自己的眼泪自由流淌——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为别人的无奈而无奈,为别人的救赎而救赎,为别人的解脱而解脱。没有人会因为你的敏感和脆弱而嘲笑你。
世界永不停息,人的心也永不停息,或者焦虑,抑郁,空虚,心灰意冷,或者痛苦不堪...这无疑成为了现代人最大的心理疾病和痛苦。
生活太苦,哭透戏,在别人的悲伤中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
有一句歌词让我一听就热泪盈眶:“永远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永远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对我来说,唐山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是一个故乡,是一个去不了也回不去的梦。
我的祖籍在唐山,所以我是唐山人的事实永远不会改变。虽然我生在太原,长在太原,但将来可能会死在太原。
对我来说,唐山是一个零碎的记忆。记得小时候父亲曾经跟我说过:我们老家离海不远,在老家只要筷子就能吃到大虾...我们老吴家是个大家庭,门前立着一只石狮子,出门坐轿子...你爷爷的爷爷是个有学问的人,据说他在宫里当过绅士...你父亲的祖父冒险进入南洋时赚了很多钱,但他正在回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被派到唐山开滦煤矿出差。当我第一次能够回到我梦想中的家乡时,我非常激动。我高兴地跑回家,问爸爸要我带什么回来。我记得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从家乡抓一把土,心安理得。”
那次出差,我和同事十几个人挤在一个酒店里。我不知道是因为心理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在一个又一个梦的声音中,我无法呼吸,彻夜未眠,我清晰地闻到了空气中一股神秘而诡异的味道。我想知道我的祖先是否能在天上看到我的到来。我还在想,在地震中死去的唐山24万多亲人葬在我脚下,能安息吗?......那几天,唐山大地震的惨烈场景和我所知道和经历过的故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唉,别提了。
唐山人的情结,唐山经历过的情结,带领我去看了一下唐山大地震。
(3) 3)
毫无疑问,看电影的时候,我流泪了,就像今天下午的暴雨,但好在,这哭并不绝望,哭过之后我的心并不冷,是温暖的,就像今天下午暴雨后的“笑脸”。
"...我的耳朵充满了孤独。我听不到快乐。停止用冷漠对待麻木。我还有体温。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的雾。我呼唤日出。”电影主题曲对电影主题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其旋律传递出对亲情的强烈呼唤和眷恋。尚来自心灵的低音,优雅、温柔、闲适。让我想起另一首歌的另一句歌词:“迎着光,我遇见希望……”。
有人把唐山大地震说成是灾难片,也有人说是悲剧片,但我觉得这应该是一部让人们在心碎和失落后寻找家园的伦理片。这部电影不只是渲染灾难和哗众取宠,这正是我喜欢的,或者说我需要的。豪华的票房也证明,在大灾大难面前,读出亲情,呼唤爱情,寻找精神回归,是观众认可的。方向没有错,是唯一正确的治愈药方。
影片中,两位主角袁妮的母亲和女儿邓芳(尤其是女儿邓芳)的内心,基本都是沿着破碎——承担(女儿在逃避)——迷茫——自责(女儿冷漠)——救赎——解脱的轨迹完成的。唐山大地震用了23秒,余震却用了32年。最后,以汶川地震为契合点,主人公终于完成了修复伤痛、岁月、自己的过程。影片悲而不伤,痛而不怒。它用一个家庭的小故事的小细节来表现生活的大主题。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在人们美好的愿望中不加盐的释放了最后的痛苦,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感受。
其现实意义毋庸置疑。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我们这些俗世的人,有谁没经历过地震,或大或小?哪个人不是满满的碎片,需要在余震中一点一点的修补、救赎、升华?谁没有用一生去寻找回去的路?
走出电影院,一轮满月在头上,那么深,那么亮,像水一样。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它忧伤空灵的歌声穿过城市的喧嚣与浮华,萦绕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