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姨妈在农校的平房院子里看望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时,很伤心。 她告诉我,到现在,她都不愿意相信姐姐身体状况那么差,每次来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在她眼里,“三姐”总是忙个不停,忙不完。 她的姐妹们都是有能力的“超人”,她年近古稀的小姨,身体没什么毛病,头脑却机警冷漠。她在退休后的近20年里,一直致力于自己喜爱的中国画事业,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她还能连续画十个小时。 她说,现在她对国画技法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她现在的身心状态,再创造个一二十年也没问题。她想活到老学到老,一直画画。她只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以后不要给自己和孩子惹麻烦。
是的,谁都不想给自己和孩子惹麻烦。我最好的朋友老奶去年在睡梦中去世,享年106岁,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结局。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福气?
2008年母亲被确诊为轻度脑梗塞和老年痴呆症时,我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母亲一生坚韧、勤劳、能干,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孩子健康成长。她总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道理的。 记得20出头的时候,我和我妈去捡砖盖小凉房,我拉黄包车从下午5点到晚上11点,第二天累得爬不动了,我妈高兴的点点头说:“这次我大女儿辛苦了。” “我的母亲在70多岁的时候仍然很能干,每天都打理她的花园。 现如今完全不能自理,所有的食物都要糊起来喂。 但顽强的母亲还是有喜怒哀乐,能和她一起理解我们小时候的故事。 我说,妈,你记不记得有一次你养的一群小鸡长大了,发现都是公鸡,把我们乐坏了,好几个星期天可以喝啤酒吃鸡炖蘑菇,我妈居然笑了。 我还说,妈,你还拿着全额奖学金上学,奶奶家一分钱没花。你太棒了!妈妈听了眼泪闪烁...
父母这几年的家事和看病经历,让我们的孩子在磨难中成长。 特别是从2017年7月开始,父母已经不能自理。对于父母和他们的孩子来说,这五年是一段美好而珍贵的经历。 哥哥从小就是一个孝顺、倔强、勇敢的人。父母生活不能自理后,他毅然放下北京的生意,回来服侍父母。他在老人面前如此体贴,就像一个婴儿。 我哥哥一回家,我妈妈就一直盯着她的儿子。 如果你问你妈妈你的儿子怎么样,她总是兴奋地点头。
当我们看到父母渐渐生活不能自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边缘,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得不面对你将何去何从的现实,不得不思考“生”是每个人共同的起点,“死”是同一个结局这样的哲学问题。 1980年,母亲病危,坚持不住院。现在,我才体会到她主动放弃手术,回家休养的深意。 面对死亡,我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家里每个人织毛衣——我爸,我妈,我们兄妹。 记得看过潘虹主演的电影《杜十娘》,杜十娘沉入百宝箱后投河自尽。 问我妈,你会死吗?她说她会的。 我妈说你死了,我该怎么办?她安慰我,放心吧,妈妈还有很多事要做,现在不能死。 我不明白。我只是觉得自己在黑暗中行走,有着莫名的恐惧。我觉得只有妈妈才是最大的安全感和依赖。
直到现在,我还在苦苦思索,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告诉她。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我们最终会以哪种方式谢幕。 而我妈妈用她的故事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既然没有人能逃避生死,那么重要的是沿着自己真心的指引勇敢前行,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丢掉所有的抱怨和失落。
前段时间,我看了刘清教授的对话栏目《你的故事中的生命意义》。有人说人不能长生不老,这就构成了我们整个存在的前提和背景。正是因为死亡,我们才珍视生命,才会对自己想做的事、想实现的事、想经历的事产生强烈而冲动的行为意识。 所以,如何度过这一生的岁月,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把人生当成要到达哪个终点,因为哪个终点最后都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活出独特自信的人生,不一定是那种成功的人生,就像我们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和作者,当你完成了一部自己的人生故事作品,你就能坦然面对死亡。
正如蔡志忠先生所说“人生有哪些挫折?人生有时高,有时低,有时大,有时小,很奇妙。我想我的人生就像从黄河到小溪,再流入江河,遇见高山,看见平原,最后到达出海口。 “所以,坦然面对一切意料之外的事情,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有意义的人生旅程,大概是比较中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