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清晨,初升的太阳卡在楼房里,我走在上班的路上,街上的树叶不时从树上落下来。 时间充裕,天气不冷不热,适合溜达。
沿着河边走进公园,路过一群五六十岁的女人。 他们都穿着红色的衣服,有说有笑,看起来好像很年轻,让我这个中年人汗颜。
走跨河的公路桥,一里外的桥上人行道比车道高半米。由南向北的行人不必遵守通行于右侧的交通规则,时不时还会相互推挤。 它在桥左侧的人行道上逆行。 遇到熟人举手,打个招呼;看到以前的同事,我打了他一巴掌,说:“又遇到你了!”当我听到汽车的汽笛声时,我侧身寻找政府通勤车上熟悉和陌生的面孔...
遵守交通规则的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载着正在路上的人们,在我身边络绎不绝。
一辆旧二八自行车开了过来,骑的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穿着深色的夹克和裤子。 我从远处注意到了他,因为我看到了他特别的骑行风格。只见他双手握着车把,重重地踩着踏板,身体左右摇摆。 心里猜测:无风不起浪。这么小的上坡需要这么大的力气吗?在我前面等车的时候,很容易看到他的表情,嘴巴微微动着,好像还在哼着曲子。 等待乘车,哦!却发现他的车后座上有个女人。 她背对着我,穿着几条比男式还亮的运动裤,双脚并拢,双手抱在中间,就这么平稳地坐在车的后车架上。 我看不清她的脸,也猜不出他们两个在一辆车上要干什么。只是感觉很久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了。
仿佛是为了反驳我的奇思妙想,我还没来得及收回中年骑车人的目光,一辆向前骑的电动自行车经过桥头的交通岗,骑到了对面。 透过四车道的缝隙和飞驰的车辆,我还是能从远处断定那是一对年轻的情侣或者情侣。 两个人的衣服华丽又新潮。男的骑自行车,女的侧身坐在后车架上。双手从背后托住男方的腰,头靠在男方的背上,而男方有时会腾出一只手来爱抚女方在腰间的手。 那种相依相偎的幸福,无以言表。
下桥。在一个小区门口,我也过到了右侧人行道。 这时,小区里开出了一辆三轮车。 这辆三轮车比农村的更轻更小。就是骑一骑,感觉比自行车多了一个轮子。 看那个骑自行车的人,上帝!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估计至少有六十岁了。 看汽车后面的人。他们应该和老太太差不多大,但是看起来有点木讷。 如果用一个习语来形容这辆车和人,用“相依为命”应该是最恰当的!
再往前走的时候,很多车和行人来来往往,我的目光却再也无法聚焦在车道上。当我坐在办公桌前时,我无法摆脱骑自行车的人和坐在车后的男男女女,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多年前的场景...
刚结婚的时候,因为没有房子。 离市区八英里,每天需要骑自行车上下班。 中间要经过一片开阔的庄稼地和长途汽车机场。 记得高中地理老师曾经开玩笑说:“辽西大风不多,一年只有两次,半年一次”,可见辽西风之大!顺风时,风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车吹回家;逆风,你没有用尽全力骑几步。风吹着沙子,呛住了你的嘴。风太大的时候,你不得不推着车走。 擅长在家里和东西方向工作,这时多吹东南风和西北风,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侧风骑行。
怕我累,老公骑车让我坐在车后座。 我坐在背风的地方,左,右,右,双手搂着他的腰,头靠在他的背上。 连续下雨的时候,两人一起穿一件宽大的雨衣。具体情况是他穿,我在后面钻进半个身子;烈日当空,两人打着遮阳伞。实际上,我把伞举过他们的头顶;夏天,我小心翼翼地为他擦去额头的汗水;冬天,他慈爱地为我温暖冻木的手脚。 就这样,我们历尽艰辛,春夏秋冬。
儿子两岁左右的时候,夏末的一天,下班后,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儿子去了工作地点附近的公园。 我儿子玩得很开心,但是天黑后他不愿意回家。 这个男生什么也没说,撅着嘴,不肯上车。 无奈之下,我去单位找加班的老公,就把儿子绑在车后座上。 一开始我们两车并行,老公骑回来,一手扶着车,一手扶着儿子。 过了一会儿,儿子居然在车后座站起来玩杂技,把我们吓得停了下来。 然后,我只好抱着儿子坐在老公的车后座。老公一只手扶着车把,背着我们在后面,另一只手骑着我的车。 那驾驶技术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还没完呢!最后坐在车后座,儿子再也撑不住了,老公一个人推了两辆车,我抱着儿子走,他们三个就这样走回家了。 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养孩子不知父母恩!
不知道是高层建筑的遮挡,还是封山育林的绿化。如今辽西的大风不再吹得那么频繁猛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几乎取代了笨重的自行车。 改变的是车型,不变的是对车有着深厚感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