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解树立
张芳是我的高中同学,同桌,还是同乡。那时的她,齐耳短发,瘦瘦的,眉目间总是溢满笑容。在学习上也用功颇深,我们文科班的课程大多需要背诵,她的嘤嘤诵读之声,至今想起尚能萦绕耳际。同学有困难,她总是不假思索地伸手相助。
九十年代,我们同在县城工作,已过而立之年的她,还是那么瘦弱,还是那么纯洁、善良,她的纯洁就像一张白纸、一块白布、一片白云,她的善良不掺一点杂质,对往昔友情尤为珍视,对朋友几乎是不设防的纾危解困。
2010年,张芳调到市农行工作,我曾经听同学说起过,彼此都换了手机号,也就渐渐失去了联系。
前天,在同学杨凤言的朋友圈读到张芳的文章《我原谅了小凤》,简直惊艳到对文字特别挑剔的我也感到眼前一亮。我只知道她是一名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银行职员,还不知道她有如此优秀的文字和行云流水的表达能力。
文如其人。张芳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叫“蔡窝”的山村,这篇文章的语言就像她家乡山间的溪水一样干净、清澈、明丽,对小凤不同年龄、不同心情下的的描写刻画都非常精准传神,比如,学生时期的小凤“她有两个迷人的小酒窝,不是腮梆上的圆酒窝,是靠近嘴角像大米粒样的那种,笑起来很清晰,很清纯,很迷人。笑的时候,眼睛明澈得像汪着一潭水。”十年后借钱时的小凤“印象中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滑动着点点的浑浊。”借钱时的心思“心事这东西,你捂住嘴,它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三年后找到躲债的小凤,她“瞪大眼睛茫然地愣在那里……小凤的眼神躲闪我,手足无措。”文章中也不乏金句哲言,如“那时我感到,接到手的是友谊,递出去的也是温情。在我跟大良、跟杨大姐的取借中,传递的是一种信任和友情。”
文章的结构水到渠成,没有刻意而为之,但也使用了穿插、伏笔、照应等表达技巧。写到跟随小凤的大哥去找小凤时,穿插写了十几年前中秋节跟着小凤去她家时情景,既是对友情的回忆,也是对大哥警觉后不带路也能找到她家的补充。对小凤“酒窝”的反复描写,成为本文的一个意象,也是文章前后呼应的伏笔和照应。
作者说,这篇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不是小说。虽然不是小说,但却像小说一样具有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的魅力,这就需要表达的艺术性。文章的起笔是平凡朴实的,但却不动声色地牵动着读者,随着她的思路一路走下去,同喜,同悲,同忧,同乐。读到大哥带路警觉后紧跑几步想让小凤躲藏起来后,我惊心动魄,心“突突”直跳,生怕作者的苦心寻找付诸东流。
最重要的是文章表达的一种与人为善、以德报怨的思想。故事的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尤其是应该出乎小凤的大哥的意料的,虽然他经过一番努力想让小凤逃跑躲藏的愿望落了空,让小凤暴露在昔日的老同学面前,但却挽救了小凤,挽救了一颗扭曲的灵魂,挽救了她继续堕落下去的后半生。两位同学相见,四目相对,小凤的尴尬、惊讶和内心冲突应该是非常强烈的。按照一般人的思维逻辑,文章至此应该再次掀起一个高潮,小凤也应该做好了挨训斥的思想准备,但故事的发展却陡然直转,没有普通人想象中的恶语相向,更没有肢体冲突,而是作者突然“握住小凤的手”说“看到你平安我就放心了。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过东躲西藏的日子,昂起头,坦坦荡荡做人!”后来,小凤在来信中写道,正是这句话,“让我幡然醒悟。我已经回归家庭,靠自己的努力,光明正大地挣钱”。假如大哥想让小凤逃跑的努力得以实现,那么小凤还会继续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灵魂就不会得到拯救,即使觉醒了,良心也会不安,灵魂倍受煎熬。
被友谊伤害,该何以处之?是选择睚眦必报,还是选择以德报怨?这要对一个人的良知、胸襟和道德修养的考量。作者毅然选择了后者,她以博大的胸怀、善良的心灵、温暖的双手,把跌入深渊的昔日好友拉上了岸。这种思想在世风日下的当今,迷失已久,尤为难能可贵,社会各界当广为宣传,大力弘扬。
十余年消息渐阙,打听到了张芳的手机号,拨过去,没说两句话,她就听出了是我的声音,说:“我已经退休了,现在又回到了县城居住,因为婆婆在县城,方便照顾。”孝心可鉴。对于廿年前我给她帮忙的一件小事,她还言语间两次提及,我早已忘到九霄云外。
作者简介: 解树立,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1989年师专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职于农业局、挂职村党支部书记、县委宣传部、报社、新闻出版局、文化执法局,现任职于梁山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