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岁月2016,浓如醇酒,久而不减。孙荪老师,是我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特殊情感的源泉。他年长我十多岁,却是我少年时期仰慕和追随的对象。他的学识与才气,如同明灯,在我的文学之路上指引方向,使他成为我的老师和挚友。
孙老师出生于永城刘河乡,他在十八岁时便负笈求学,一直到五十余年,他的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典范,也是永城人骄傲的一员。我虽然与他相隔遥远,但我们之间的情谊却通过电话和节日问候得以维系。
2012年的春天,我将自己的散文集送去校对清样时,顺便拜访了孙老师。他兴奋地祝贺,并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光彩。在2015年,我出版了一本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孙老师即便身患眼疾,也专门为此撰写序言。这份关爱和提携,让我深受感动。
每当见面,我们总能聊个通宵,那种亲切与热望,无话不谈的情趣,让时间飞逝。一次偶然间带来的两瓶远方朋友送的酒,以及酂城糟鱼,不仅成了我们聚会上的佳肴,更成为了我们友情纽带的一个缩影。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这句诗句似乎预告着我们的重逢。但每一次相遇,都像是千里传音般温馨,每一次离别,都像是山静云动般悠长。尽管距离再近,又如何能抵消那份因思念而生的孤单?
后来,当我收到了孙老师手书唐代诗人的诗句:“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蕴含深意。我俩心有灵犀,就像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般自然无忧。而那些关于故乡、历史文化的话题,与他一起探讨,就像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一样,有一种让人沉醉的情怀。
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16年1月,当河南省作家协会决定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时,他们恳请孙利先生向孙老师求一个题匾,上面是“太丘书院”。这个请求被接受,而那个冬季晚霞中的午餐,将记忆中最美好的瞬间铭刻在心里。那一刻,即使开怀畅饮也未曾如此真实,因为只有真正懂得珍惜的人才能看到真正的宝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