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种地是个看天吃饭的职业,农民是越老越吃香,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老农民”才是田间地头的“主角”。
山东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耕历史悠久,农业品类齐全。山东以约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
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无数“老农民”用自己的经验和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图片
山东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农业著作。能熟记农谚,会看云识天气的“老把式”,在传统农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山东“老农民”仍在俯身躬耕,同时,崛起的“新农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人”。
Q
什么是“新农人”?
A
所谓“新农人”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不仅热爱农业,而且懂技术、善经营。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相比,“新农人”掌握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善于对农业产品进行品牌化营销。他们利用新技术抱团取暖、合力创业,解决了农业生产规模小、资金少、力量弱的问题,使传统农业焕发了全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类推动农村创业的新政策,让返乡创业者看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批掌握数字技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变身“新农人”,把手机当作“新农具”,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活力,成为引领农民、发展农村的生力军。
年轻的“新农人”正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前辈不曾有过的传奇。下面举个新鲜的“栗子”——
图片
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有一个“世外桃源”——秦皇台雨昂生态园, “园主” 董玲红是一名来自南方的80后姑娘。
图片
图片
“新农人”
董玲红
董玲红,老家浙江绍兴,现年35岁。大学毕业后,董玲红与丈夫孙鲁涛一起在城市打拼,通过10多年的努力,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也买了车和房。
2021年春节过后,在公公孙长永的动员下,董红玲与丈夫一起回乡创业,接手了占地330亩,集采摘、垂钓、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园。
成为新“园主”的董玲红先是尝试着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在群里推送生态园的图片和视频,慢慢做出了影响力,到生态园垂钓和采摘的人也多了起来,生态园经营走上了正轨。
今年春天,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生态园一度陷入低谷。敢想敢干的董玲红想到了网络直播钓鱼的主意,与大多数主播不同的是,别人是直播钓鱼,但董玲红另辟蹊径通过直播学钓鱼。
图片
“与众不同”的直播方式效果显著,短短半个多月,直播间就同城吸粉3000多人。
图片
疫情过后,生态园重回正轨。此时,恰逢大棚西瓜成熟上市,董玲红利用网络直播积累的人脉,又做起了西瓜采摘直播,一时间,前来采摘、垂钓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每天晒风景、美食时,董玲红晒出了另一种生活之道,她用智慧和汗水描绘了不同的人生画卷。她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一定会大有作为。”
图片
一批像董玲红这样的“新农人”在农村找到了广阔的人生舞台,尽情挥洒创业激情。权威数据显示,“新农人”在山东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培育“新农人”,山东这些年“深耕细作”,下了一番苦功夫。
2018年9月
山东出台《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措施》,提出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形成百万规模的各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同时,建立了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职业农民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学历、专业等限制。
2019年11月
一手抓培育,一手抓引进。山东为聚集更多“新农人”,也推出了筑巢引凤的政策。2019年11月,山东实施“青鸟计划”,针对“双一流”高校山东籍学子,推送“真金白银”的岗位和政策,吸引优秀学子返乡干事创业。
2020年3月5日
“新农人”下田,不仅要下得去,更要留得住,干得好。为了给“新农人”提供“用武之地”,山东再出大招。2020年3月5日,山东印发《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加强乡村发展用地保障、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具体举措。
2020年3月26日
2020年3月26日,《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出台,把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作为重要内容,明确了向乡村人才倾斜的政策措施。
"十四五”期间
山东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并允许部分进城农民返乡落户。这一制度创新使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传统渠道,同时开启了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的新渠道,为有“三农”情怀的莘莘学子、专业技术人员、商界精英、退休人员返乡发光发热提供了空间。
育才如育苗,经过辛勤的培育和选拔,截至去年底,由“新农人”作为顶梁柱的家庭农场达到9.87万户、农民合作社达到24.21万家。在山东农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图片
“老农民”让位于“新农人”,“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地还是那块地,但山东的传统农业正在悄然“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