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词作家乔羽6月20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
乔羽的创作才华很早之时便显露出来。年仅19岁的乔羽便因为优异成绩被中共地下党员引荐,前往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他进入艺术学院学习,在读期间,乔羽便创作过5首歌词。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自己创作的诗歌和小说,甚至还曾经深入基层,为边区的农民们写过秧歌剧。西柏坡会议后,乔羽深入冀南地区调研,写了12万字的土改调查报告。
1948年秋天,乔羽毕业后进入华北大学剧本创作室,与光未然、贺敬之、崔嵬等诗人、剧作家在一起工作,专职从事歌词和剧本创作。
1949年,乔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迎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日子里,他带领长辛店3000多名工人参加了入城彩排。
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于1954年,他说,这首歌是“北海划船划出来的”。当时他接到了给电影《祖国的花朵》创作歌词的任务,正处于蜜月期的乔羽带着新婚妻子佟琦去北海公园租船泛舟,湖面风光给了他很大的灵感,于是歌词从心中流淌出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首歌能传唱多年不衰,他说:“那个时代是咱们中国人心情最为舒畅的时代,我用最好的心情写下了最真实的生活。”
《我的祖国》是乔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他说这也是自己创作的最难的作品,“很大的题材,很容易大而无当。”
《我的祖国》是1956上映的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这部影片的主题曲很早便找人作好,但交给作曲家刘炽谱曲时,刘炽却并不认可:“歌词不行,上限太低了,根本没办法体现志愿军战士们在上甘岭、在朝鲜战场中的英勇表现。”这时有人向导演沙蒙推荐了乔羽,这一年的乔羽虽然才28岁,但是已经凭借《让我们荡起双桨》《红孩子》《刘三姐》等作品在国内小有名气。沙蒙找到乔羽,并表示:“我希望有一天电影没有人再看了,歌曲依旧可以流传下去。”
于是乔羽住进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里,憋了十来天才有了灵感。他忽然想到了为创作《红孩子》的电影剧本时坐轮渡过长江的场景。“我老家济宁,接近黄河,属北方,说起来都笑话,你们绝对想不到在那之前,我还从未见过南方的水稻,我不知道稻子长在水里是什么样儿的。第一次见到漫天遍野、一片碧绿的水稻,我非常震惊。长江上的帆与黄河上的帆也不一样。黄河是‘泥糊涂场’,我看见的长江水很清、帆很白。”
乔羽把创作好的歌词交给了导演沙蒙,没过几天,沙蒙问乔羽,为什么不把开头的“一条大河”改成“万里长江”?这样更有气势。而乔羽坚持,“长江是一个局部,不是中国的全部。一条大河就不一样了,家家门口都有一条河,那小孩看着小河沟,也是一条大河。人们一唱,就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了。”生长于运河之乡济宁,大河文化对于乔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回忆说,“我的家离大运河只有几十米,那时候,大运河上的来往船只特别多,非常壮观。”
《我的祖国》在写作技法上还开创性地运用了三段式歌词,比罗大佑的“三段式”歌词早了近30年。
创作《我的祖国》时,距离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乔羽说,文学艺术创作不应该完全被时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现在面对强敌、很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有广阔的胸襟。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乔羽说,《我的祖国》为他的歌词创作生涯开了一个好头。“从此,我把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与歌词的创作紧密联系起来了。”在乔羽创作的上千首词作中,流传比较广、唱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歌唱祖国的部分,可称之“祖国系列”。“出版社整理我的歌词集时,数了数,属于这个系列的共有45首: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我的祖国》《祖国颂》;60年代的《祖国晨曲》《雄伟的天安门》《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流水哗啦啦》;80年代、90年代之后的《难忘今宵》《爱我中华》《祝福中华》《问国耻谁雪》等等。其中《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被‘嫦娥一号’卫星带入月球轨道,唱响在浩瀚的太空。”
乔羽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从青年写到老年,他说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只有一个——“都是我的祖国!没有变,也不会变。我老家有个作家出版了两本书,一本《乔羽恋歌》,一本《不醉不说 乔羽的大河之恋》。两本书都没离开过一个“恋”字。这就是祖国之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