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阳光明亮,清风携着蝉鸣,拉开了首届全国名家名师大讲堂的序幕。三日里,11位全国一流名家做客历城二中的闻韶报告厅,金言频现,妙语连珠。一方室内,碰撞出无数思维的火花,高山之上见文人风骨。
与大家们面对面交流,是无比荣幸与感恩的。那曾经是我书架上光彩夺目的笔者注名,他们的观点只停留在书页上,而这三天里,那书中的讲述人真真实实地站在讲台之上,站在我们的面前,将他们的教育之道娓娓道来。我时时心生感动,为他们不变的理想热忱,为他们敢于创新的教育理念,为他们的儒雅谦逊,为他们的高山仰止。
我见到了教育大家程红兵博士,程校长通过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解读了未来课程的来源以及如何实施教学。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多且更高的要求,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是筑国发展的动力,唯有教师敢于变革,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智慧,才能获得系统化、可运用的整合的知识。程校长用课堂实录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有来龙,有去脉,只有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下的与世界相关联的复杂学习才能促进真正的思维发展。深入浅出地道出教学理念与方法,让我在听中有所思,有所悟。
我领略了文学大家王崧舟老师的国学魅力,那位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的大先生,从厚厚的古籍中款款而来,坚毅的目光如炬,彰显着大国的文化自信,以文脉串联起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珍珠。王老师对文化的理解那么深厚,他的翩翩气度无不证实了他所诉的文化浸润与积淀。与文本对话,本就是一种美的体验,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领悟了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知了“月文化”的精神力量,从“溪”水中汲取文人的智慧与审美情趣。语文,这样美,汉字,如此博大精深!我们满腔的自豪,文化自信这粒种子,早在每位师生的心间抽枝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遇见了婉约恬淡的于洁,她的《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曾在一段时光里伴在我睡前的枕边。这是第一次见她,我的位置在报告厅的后排,我离她那样远,却又离她那样近。报告中间,她带了她甜美温柔的声音,走下台来,我凝视着她那张清秀温和的脸庞,听着她与学生之间真实的故事。那一字一句的讲述,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温和与坚定,感受到她的坚持与智慧,感受到她捧着一颗至纯至善的心来,不带走一颗草去的精神境界。我仿佛看到了如今的靖节先生,一种隐逸的、闲适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态度。竹影横斜,清晖草露间,种豆南山下,守住自己的一方心田,于老师总是那样的轻轻,柔柔,缓缓,慢慢。在如此快节奏的今天,我真实的看到了一片无车马喧嚣的内心世界,那个世界里,时光可以慢下来,像电影胶片,那里只有学生与她的故事,纸短情长。
我认识了被岁月染白鬓发的程郁缀老先生,时光只是来过,却从没带走过他对教育的一份热忱。一身笔挺的西装,年过古稀,精神矍铄,几十年来的课前礼仪,显露出他对讲台一直以来的尊重。讲座中,每每有掌声想起,他都会起身微鞠躬,修养似潺潺流水,修为如巍巍高山。华夏千年来的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处处有我们可汲取的智慧与力量。程老劝勉广大教师志存高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讲到动情处,那浑厚却铿锵的声音忽然凝滞几秒,彷佛画面静止了,只留下一位长者,立于讲台之上。灯光落在他的话筒上,他的笔尖与板书上,镜头里他望向台下,似在低叹,这洋洋洒洒的墨迹写不尽千载春秋的明灭,道不完古往今来文人志士的责任与胸怀。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怀着满心的激荡,不知不觉已红了眼眶。
短短的三日里,我还遇见了学校的“老朋友”魏书生先生,他一向是享受于教育的一位先生,鼓励学生自育自学,智慧地去爱学生,从《大学》中汲取营养,乐观的心态让魏老的面庞始终洋溢着光华;我还遇见了助力薄弱学校逆势崛起的李金池校长,踏踏实实地进行高效课堂的变革;我还遇见了无痕教育的推广与践行者——徐斌老师,理解了从“懂”到“会”的过程,了解了“适度练习”的必要性;我还遇到了美育的践行者郭永福老先生,耄耋之年,用情用理讲述了整整两个小时,从为什么高度重视美育到如何加强美育,最后对学校实施美育的建议与我校艺术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我还遇到了从道家学派汲取智慧的刘建宇老师,率性直爽,充满热情;我还遇到了成长型思维的张斌利老师,切实可行的实例干货让人受益匪浅,正向的引导给人以强大的力量;最后,我们又一次走近了陶继新老师的精神世界,那个被书籍浸润的的智慧人生,陶老用行动证实了“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从他容光焕发的脸庞中看到了他在阅读中灵魂的酣畅淋漓,感知世间奇伟,命运多姿,书声起,万妙生。
吾辈教师,肩负着为华夏育英才的使命,唯有心系祖国,敢于担当,脚踏实地,博采众长,方能为教学积蓄能量,让学生拥有星辰大海。躬逢盛世,吾辈青年要珍惜时代,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担当中历练,无悔于教育事业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