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友情,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理解各异。什么是友情?《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指相互了解、交往深厚的人。二,是指恋爱关系中的伴侣。三,是对初次遇到的他人表示尊重和礼貌的称呼。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友情这个词汇的涵义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交情深厚的人之间。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朋友,大多不分性别,只要彼此有一定的了解与感情,就称为朋友;而恋爱对象虽然也是朋友的一种,但通常会具体地称之为“男/女朋友”。至于第三种理解,即将初识之人作为朋友,这样的用法也越来越普遍了。
有人说,没有亲朋好友,就像是没有家一样,而有了许多朋友,则路途就显得宽广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朋友就能带来更好的生活。这一点,有些人可能不同意,因为他们认为真正成就你的人生的是那些可靠的伙伴,而那些潜在威胁你的“‘‘好’‘”友们,也许同样值得警惕。在过去,这类豪言壮语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但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对于一个愿意为了另一个人牺牲一切的事情,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不管是不是因为共同的经历或信任,你怎么能要求对方无条件地做到这一点呢?难道仅仅因为你们是好友吗?这种期待显然是不切实际和过分强求。
人们往往把“friend”这个简单的一个词,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情感纽带。一条人的生命道路上,如果缺少了这样的联系,那该是一片寂寞。但即使如此,有很多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friends”,正如孔子所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有能够帮助我们的伙伴,也有能够激励我们的良师益助者,还有一些则可能给予我们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如果面对这样的复杂网络,我们不能太天真地去相信每个人,都不能盲目地追求更多的人际关系,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的肩膀上,这既是不成熟的心态,也是一种对自己责任感不足的表现。
因此,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份名为“friendship”的东西吧,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