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欣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进入宠物殡葬行业已经将近十年,这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宠物殡葬行业发展极快,尤其近两年。与入行之初相比,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着近10倍的增长。“这是一个门槛极低的行业,几乎没有技术要求,这也是行业迅速发展且乱象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宠物殡葬业务的法律法规。涉及动物掩埋、火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相关经营活动应当由获取相关审批的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开展。但关于个人从事宠物殡葬服务业务并没有明确的规范。由于火化程序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或“都管都不管”的局面。
北京君都(上海)律师事务所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表示,国内丧葬既涉及民政部门的“殡葬服务管理”,又涉及农业农村部门的“无害化处理”、生态环境部门的“环保排放”,但现行法律未明确谁是主责单位,也缺乏统领性立法与跨部门协调机制。长期处于“多部门都管、都管不好”的状态,直接制约了立法进程。这种“防疫法规管不了、殡葬法规不覆盖”的法律衔接断层,使得专项法规缺乏“上位法依据”——若直接出台宠物殡葬法规,需先明确其在现有法律体系中的定位,而这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协调,绝非单一部门可推进。
张文波表示,之所以这么多年没有出台宠物殡葬的法规条例,并非“忽视”,而是我国法律体系相对“滞后”与行业“快速迭代特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行业体量小、需求单一,立法缺乏必要性;后期行业爆发式增长,但现有法律体系无法适配其特殊的多重属性,且立法需突破“数据缺失、权责交叉、共识难成”的现实约束。基础数据缺失导致立法“无标可依”。立法的核心前提是“以数据界定问题边界”,但宠物殡葬行业在发展初期,长期缺乏支撑精准立法的系统性官方数据,导致调研论证难以深入。
“从法律从业者视角看,‘无官方数据则无精准立法’,若仅凭非系统性数据仓促立法,可能出现规范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因此,必须等待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官方逐步介入数据收集(如多地开始统计无害化处理量)、第三方权威数据形成补充后,立法调研才能具备扎实基础。”张文波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两年宠物殡葬的不断发展,一些城市也在尝试推出相关的规范条例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2023年,北京市保护小动物协会起草了《伴侣型小动物殡葬服务规范》,这是国内宠物殡葬行业的首个团体服务标准。2025年5月30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布公告称,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导,组织多家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宠物后事处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
喻信益表示,目前宠物殡葬行业正处于从规范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一方面,政策监管不断加强,行业逐渐走向合规化;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开始构建品牌和服务生态,但整体市场仍需进一步整合和优化。
(文中受采访从业者皆为化名)
北京商报记者 张君花




